新加坡为什么心慌呢?因为马六甲海峡过路费多半是中国缴纳,而他向美国缴的保护费,也是我们间接支付!现在我们自开通航线,他不慌吗? 马六甲海峡是老天爷赏饭吃的地方,按规矩不能收“过路费”,但新加坡可没少在这上面动脑筋,中国每年70%以上的进口石油、50%的进出口物资都得经过这儿,数不清的货轮来来往往,补淡水、加燃油、修船、报关……哪样不得花钱? 一艘大油轮在港口停一天,光港口费、岸电费就得几万美元,再加上仓储、转运、船员休整,中国船只每年给新加坡送的钱,比建两条高铁还多。 更关键的是,新加坡的“安全生意”也靠中国船只撑着,樟宜海军基地对美军敞开大门,航母想来就来,补给、维修一条龙服务。 2023年美军舰艇在这儿停了88次,光港口收入就超1.2亿新币,还没算上新加坡花大价钱从美国买的爱国者导弹、F-16战斗机,说白了,新加坡是拿着中国船只的“服务费”,去给美国交“保护费”,再把这保护费变成对中国的战略压力。 中国当然不会干等着被“卡脖子”,十几年前,中国就开始琢磨“多条腿走路”:北极航线、中巴经济走廊、中老铁路、中泰铁路……这些路,最后都连到了“一带一路”这个大战略里,目的就一个:不再让新加坡“说了算”。 就拿北极航线来说,从青岛去欧洲鹿特丹,走老路要41天,走北极航线只要18天,省一半时间,油费还能省下近80万美元,北极航线的货运量已经突破10亿吨,成了“主力军”。 更让新加坡慌的是,这些新路不是“备胎”,而是“实打实”的替代方案,中缅、中巴通道的运力还在涨,连泰国廊勃拉码头、老挝万象货运中心都冒出来了,分走了原本属于新加坡的“蛋糕”。 新加坡的焦虑,说白了就是自己“靠天吃饭”的模式出问题了,这个国家小得可怜,还没上海一个区大,没资源,连水都得从邻国买,但人均GDP却常年排全球前列,靠的就是马六甲海峡这条“黄金水道”。 海运业占了全国 3%-4%的GDP,直接养活了十几万人,整个国家的繁荣几乎全靠这条航道的流量撑着。 现在中国开了新路,绕开了马六甲,新加坡的收入要降,给美国的“保护费”可能就凑不齐了,没钱买武器,没钱维护美军基地设施,美国的“保护”说不定就得打折扣。 更让新加坡慌的是,北极航线还不是唯一的替代选项,中缅、中巴通道都在慢慢成型,这些路线都能绕开马六甲,以前新加坡觉得自己是航运的“老大”,各国都得求着它,现在中国有了新选择,它的优势就没了。 说实话,新加坡的焦虑挺能理解的,过去几十年,它靠马六甲海峡的“服务费”和美国的“保护费”,过得挺滋润。 但这种“靠别人给饭吃”的日子,注定没安全感,中国开新航线,不是为了针对新加坡,而是为了保障自己的能源和贸易安全,毕竟以前中国80%的能源进口都得经过马六甲,这种过度依赖的风险太大了。 新加坡倒也没死磕,开始主动调整,比如,它增加了和新航线的衔接服务,第三条线路就经泰国林查班港海运到新加坡,算是互补不是对抗。 更实在的是,新加坡还在和中国搞数字经济合作,2025年6月新总理黄循财上任后,第一个访问的东盟外国家就是中国,双方签了15项合作协议,涵盖自贸区升级、数字经济、绿色能源等领域。 但新加坡也得明白:真正的危机,不在于中国开了替代航线,而在于它是否还有勇气重新定位自己,靠一条航道吃饭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未,新加坡要想守住“亚洲航运之王”的地位,就得跟上中国的节奏,在数字经济、绿色发展、人工智能这些新领域里找新的增长点,毕竟全球化的大潮已经变向,谁能跟上,谁才能守住饭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