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表示,欧盟必须和乌克兰、澳洲、哈萨克斯坦等国加强能源合作并创建新供应体系,她着重强调,要改变太依赖中方的状况! 冯德莱恩的这一表态并非突然出现,背后有着清晰的现实背景。近年来,欧盟在能源供应上多次遭遇波动,从天然气价格暴涨到地缘冲突引发的供应中断,让不少成员国意识到单一供应渠道的风险。 数据显示,欧盟此前从中国进口的光伏组件、锂电池等新能源产品占比长期保持在较高水平,2023 年欧盟光伏装机容量中,中国产组件的市场份额超过 70%,电动汽车电池供应中来自中国的产品也占据近六成。 这种高度依赖的状态,在能源转型加速的当下,让欧盟产生了对供应链安全的担忧。 选择乌克兰、澳洲、哈萨克斯坦作为合作新伙伴,欧盟有着明确的考量。乌克兰拥有丰富的天然气储量和潜在的可再生能源开发空间,尤其是在风电领域具备天然优势。 澳洲则是全球主要的锂、镍等新能源矿产出口国,这些资源正是电池生产的核心原材料,2023 年澳洲锂矿出口量占全球总量的 55% 以上。 哈萨克斯坦的石油、天然气资源以及铀矿储备,既能够补充传统能源供应,也能支撑核能发展,其铀产量长期稳居全球前列。 欧盟希望通过与这些国家建立稳定合作,搭建起覆盖资源开采、加工制造到终端应用的完整供应体系,逐步降低对单一市场的依赖。 不过,构建新的供应体系远非一蹴而就的事情。以新能源产业链为例,中国经过多年发展,已经形成了从原材料加工、核心部件制造到终端产品组装的全链条优势,不仅在技术成熟度上领先,成本控制和产能规模也具备不可替代的竞争力。 欧盟要重新培育新的供应伙伴,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进行基础设施建设,还得面对技术转移、产能爬坡等一系列挑战,这个过程至少需要 5-10 年的时间才能初见成效。 而且,能源合作从来不是单向的选择,而是基于互利共赢的双向奔赴,乌克兰的能源设施在冲突中遭受了不小破坏,重建需要巨额资金。 澳洲的矿产资源要运往欧洲,面临着运输距离远、物流成本高的问题。哈萨克斯坦的能源出口也需要稳定的市场保障,这些都需要欧盟拿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值得注意的是,欧盟强调 “改变依赖状况”,并不意味着要完全脱离与中国的合作,而是希望实现供应来源的多元化。 事实上,中国一直是欧盟重要的能源贸易伙伴,双方在新能源技术研发、碳减排合作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共同利益。中国始终坚持开放合作的态度,尊重各国根据自身需求选择合作伙伴,这种大国风范也赢得了国际社会的认可。 毕竟,在全球能源转型的大背景下,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独善其身,唯有通过多边合作、优势互补,才能更好地应对能源安全、气候变化等全球性挑战。 从更宏观的视角来看,欧盟的这一举措,本质上是全球能源供应链调整的一个缩影。随着各国对能源安全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多元化、本土化成为供应链布局的重要趋势。 但无论格局如何变化,合作共赢始终是不变的主流,因为任何脱离实际的 “脱钩断链”,最终都会损害各方的利益。 中国凭借自身的产业优势和开放包容的合作态度,依然在全球能源合作中占据重要地位,这种实力不是短期内能被轻易替代的。 那么,你认为欧盟要成功搭建新的能源供应体系,最大的挑战会是什么?在全球能源格局调整的过程中,中国又该如何继续发挥自身优势,深化与各国的能源合作?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看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