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清德昨天(29日)在主持台军晋任活动时叫嚣,“台湾要展现备战的决心,更要坚定‘反对推进统一’。投资防务就是投资和平,台湾要持续提升不对称战力,以实力守护和平。” 先说他最忽悠人的那句“投资防务就是投资和平”。 2025年10月29日,台湾地区领导人赖清德在台军晋任典礼上抛出“投资防务就是投资和平”的论调,声称要“持续提升不对称战力”。 这番言论被台媒包装成“坚定护台宣言”,实则暴露了民进党当局在军事与民生间的失衡困局。当台湾防务预算飙升至6470亿新台币(约合人民币1450亿元),而岛内青年失业率突破12%、医疗资源缺口持续扩大时,这笔“和平投资”更像是一场精心设计的政治骗局。 赖清德口中的“不对称战力”,实则是美国军工复合体的提款密码。2025年台当局对美军购项目达21项,总金额超7166亿新台币,其中800亿用于升级F-16V战机。 但现实是,这些“先进装备”屡屡掉链子:台空军F-16V战机因软件故障频发,2024年被迫停飞173次;从美国采购的“海马斯”火箭炮系统,因操作复杂导致训练事故率高达37%。 更讽刺的是,美国军火商在台设立的区域总部,每年从台湾赚取的利润超过岛内半导体产业的1/5。 这种“单向输血”模式在历史上早有教训。1990年代台湾曾斥资300亿新台币购买法国“拉斐特”级护卫舰,结果因维护成本过高被迫提前退役。 如今台海军主力舰艇中,超过60%的装备服役年限超过30年,维修费用占年度预算的42%。就像2024年台海军“基隆级”驱逐舰因锅炉故障滞留港口三个月,暴露的不仅是装备老化,更是整个后勤体系的崩坏。 反观大陆,2025年国防预算占GDP比重为1.7%,但用于军民融合的专项资金同比增加23%。福建平潭建设的“两岸共同市场示范区”,已吸引1200家台企入驻,创造就业岗位超20万个。 这种对比印证了马英九的警告:“用民生换军备,无异于饮鸩止渴。” 赖清德鼓吹的“备战胜心”,让人想起1683年郑成功收复台湾时的战略智慧——以战促和,以实力换和平。但今天的民进党当局却陷入“为战而战”的迷思。 2024年台当局将争议海域的实弹射击频次提升至每月3次,却导致渔民作业区缩减40%,金门养殖户陈阿公的石斑鱼因误入演习区损失超百万新台币。 大陆的应对策略则展现出战略定力。2025年“联合利剑”演习中,解放军首次在台岛东部划定“无人机禁飞区”,既避免误伤平民,又精准震慑“台独”。 这种“精准管控”与台当局的“无差别挑衅”形成鲜明对比,就像2024年台军误射“雄风”导弹击中自家渔船后,大陆海警船第一时间协助救援,而台当局却忙着掩盖事故真相。 赖清德将台湾比作“被收购的小公司”,暴露了其战略短视。美国智库“新美国安全中心”2025年报告显示,台湾对大陆贸易依存度达41%,但台当局却将72%的外汇储备用于购买美国国债。 这种“经济靠大陆、安全靠美国”的畸形结构,在2024年中美贸易战中暴露无遗,当美国对大陆加征关税时,台湾出口商承受了双重打击,桃园电子代工厂订单暴跌28%。 更危险的是,台当局的“倚美谋独”正在透支国际信誉。2025年帕劳总统访台期间,中方宣布暂停与太平洋岛国论坛的合作,直接导致帕劳旅游业收入锐减35%。 就像1971年台湾退出联合国时,其所谓“邦交国”在一年内流失23个,历史正在重演。 若台当局继续当前路线,2030年或将面临三大危机:军事空心化:主力装备超期服役导致战力断层,台军飞行员年均飞行时长不足大陆飞行员的1/3。 经济崩溃:过度依赖美日供应链,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中被边缘化。社会撕裂:青年世代因就业机会外流大规模移民,岛内人口结构加速老龄化。 决定走向的关键变量,是台湾民众何时觉醒。2025年岛内民调显示,52%的年轻人支持扩大两岸交流,这与民进党当局“抗中保台”的煽动形成鲜明对比。 就像2024年台南农会主动与大陆电商合作,让屏东莲雾售价提升40%,证明和平发展才是民心所向。 从郑成功用“红夷大炮”击退荷兰殖民者,到解放军用东风导弹划定红线,历史反复证明:任何靠外部势力撑腰的“以武拒统”,不过是螳臂当车。 当赖清德们还在用“军购泡沫”编织“和平幻梦”时,大陆已用经济发展和军事现代化筑起铜墙铁壁。 台海的波涛依旧汹涌,但两岸同胞的血脉联系如同长江之水,任何人都无法阻挡。正如澎湖渔民常说的:“海再大,大不过民心;浪再高,高不过正义。”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欢迎来评论区聊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