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军总参谋长格拉西莫夫上将向普京汇报的时候,有一个事情很奇怪!俄军包围了乌军7个旅,却就只有5500人!这又说明什么? 俄罗斯总统普京在地堡参加高级军事会议时,俄军总参谋长格拉西莫夫向其汇报称超1万名乌军被包围,带有明显夸大和邀功的成分,是俄罗斯方面又一次拙劣的虚假信息宣传。 先得搞清楚乌军 7 个旅的常规兵力规模和俄军这 5500 人的构成,按照乌军的编制,一个标准机械化步兵旅大约有 4000 到 5000 人,就算是经过战争消耗后满编率下降,一个旅也至少有 2500 到 3000 人,7 个旅加起来总兵力差不多在 1.7 万到 3.5 万人之间。 而俄军投入的 5500 人,并非传统意义上的纯步兵部队,而是由摩托化步兵营、坦克连、炮兵分队、无人机部队和电子对抗部队组成的 “合成战斗群”。 这种战斗群的特点是 “小而精”,每个单元都有明确的作战分工 —— 摩托化步兵负责抢占关键点位,坦克连提供火力支援,炮兵分队用远程炮火压制乌军增援,无人机部队则实时监控乌军动向、打击零散目标,电子对抗部队还能干扰乌军的通讯和制导系统,让对方没法及时调动兵力突围。 之所以能用这么少的兵力完成包围,和俄军当下的 “非接触作战” 战术有很大关系。现在俄军很少再搞传统的 “人海战术”,而是靠火力封锁和点位控制来实现包围。 比如在扎波罗热方向的这次包围行动中,俄军先利用卫星和无人机摸清了乌军 7 个旅的部署范围,然后在乌军撤退和增援的必经之路上,用远程火箭炮和战术导弹摧毁了桥梁、公路等交通设施,相当于切断了乌军的 “逃生通道” 和 “补给线”。 接着俄军的合成战斗群只需要占领周边的高地、村落等关键点位,用坦克和装甲车构建起环形防御圈,再配合无人机的持续侦察和打击,就能把乌军 7 个旅困在有限的区域里。 这种战术不需要把兵力铺得太开,只需要精准控制 “关键点”,就能用少量兵力实现包围效果,还能减少自身的人员伤亡。 另外,乌军这 7 个旅的战斗力和部署状态,也是俄军能以少围多的重要原因。这 7 个旅大多是乌军在前线经过长时间作战的部队,不仅装备损耗严重,士兵也处于疲劳状态,不少部队的重型装备只剩下原来的三分之一,弹药和粮食补给也因为俄军的封锁变得紧张。 而且这 7 个旅的部署比较分散,彼此之间的距离在 10 到 20 公里不等,没法形成有效的协同防御,一旦被俄军切断相互之间的联系,就很容易被逐个包围。 更关键的是,乌军目前的主力部队大多集中在哈尔科夫和顿涅茨克方向,很难抽出足够的兵力来增援这 7 个被包围的旅,这也让俄军的包围行动少了很多外部压力。 从这个包围行动还能看出,俄军现在更注重 “精准打击” 和 “效率优先”。过去俄军在战场上有时会因为兵力分散导致进攻乏力,现在则开始集中优势资源打击乌军的薄弱环节。 这次用 5500 人的合成战斗群包围乌军 7 个旅,就是想以最小的代价消耗乌军的有生力量,同时打乱乌军的整体部署。 而且俄军还在包围区域外部署了 reserve 部队,一旦乌军有大规模突围迹象, reserve 部队就能迅速增援,进一步巩固包围圈。这种 “以点带面” 的作战思路,也说明俄军在经过长时间的战争后,战术打法变得更加灵活和务实。 不过也不能忽视,用少量兵力包围数倍于己的敌人,对俄军的后勤保障和情报支持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这 5500 人的合成战斗群每天需要消耗大量的弹药、燃料和食品,要是后勤补给跟不上,包围圈很可能会被乌军突破。 而且俄军需要持续掌握乌军的动向,一旦情报出现偏差,比如没发现乌军的隐蔽增援路线,就可能让包围行动功亏一篑。所以这次包围行动能不能最终达成目标,还要看后续俄军的后勤保障和情报支持是否能跟上。 目前俄乌双方还在围绕这 7 个被包围的乌军旅展开博弈,乌军试图通过小规模突袭打破俄军的封锁,俄军则在不断加强包围圈的防御。 这个看似 “兵力不对等” 的包围行动,其实是当下俄乌战场战术、战力和资源分配的集中体现,也让人们看到了现代战争中 “兵力数量” 不再是决定胜负的唯一因素,战术运用、装备水平和情报支持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 顿巴斯的硝烟从未如此浓重。一边是普京在指挥部听取捷报的从容,一边是泽连斯基在基辅彻夜难眠的焦灼。这场围绕“万军包围圈”的殊死搏杀,正将俄乌冲突推向更危险的深渊 信源:俄罗斯卫星通讯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