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把写头条当回事,想咋写就咋写。写自己,写他人,写谁都行。 你猜咋着?我小区张阿姨,62岁,连拼音都得用手写输入法,去年开始写头条,就写带孙子的日常,现在居然攒了两万多粉丝!她从来不管啥“热点选题”“黄金发布时间”,早上带娃去公园,看着孙子追蝴蝶摔了屁股墩,晚上就趴在桌上写:“今天小崽子摔了一跤,没哭,反而捡了片红枫叶塞我手里,说‘奶奶,给你做书签’。我跟着他跑了半钟头,老腿都酸了,可看他举着枫叶的小模样,比吃了冰糖还甜”,底下评论全是“我家娃也这样,摔了先看手里的东西还在不在”“想起我妈当年带我,也是这么跟着跑”,还有人追着问“阿姨,你孙子穿的防滑鞋链接能发下不?” 张阿姨总说:“我哪会写文章?就是把白天的事儿‘说’给手机听”。有次她写给孙子做辅食,连“山药要选表皮有麻点的面山药,蒸的时候放两颗去核红枣,压泥得用细筛过一遍,不然有小颗粒,我家娃不爱吃带渣的”都写,还拍了张过筛的照片——山药泥粘在筛子上,旁边摆着个缺了口的陶瓷小碗,那是她儿媳结婚时买的,摔了个豁口没舍得扔。就这么篇“没技巧”的文,阅读量居然飙到18万,比好多“专业小编”凑的热点文还火!平台去年发的生活类内容报告里明明白白写着,“带真实细节的日常内容,互动率比刻意追热点的高37%”,张阿姨这哪是“瞎写”?是摸准了大家看头条的心思——没人爱听空泛的大道理,就爱瞅些“跟自己日子一样的小事”。 你是不是也有过这顾虑?“我写的都是鸡毛蒜皮,没人看”“我文笔差,怕被人笑”?我之前也犯过这错,总想着写点“高大上”的,比如查一堆数据分析“今年消费趋势”,写出来跟说明书似的,阅读量才两百多。后来有次家里水管漏了,我自己用胶带缠了又缠,水没堵住反而溅了一身,最后还是找了维修师傅,花50块钱十分钟搞定,师傅还调侃“年轻人啥活都不会干”。我气不过,写了篇“我跟水管较劲两小时,输给师傅十分钟,还被吐槽‘手笨’”,附了张缠满胶带的水管照片,结果评论炸了——有人说“我上次也这么干,胶带缠了三层,最后水漏得更凶”,还有维修师傅留言“下次先关总阀,别瞎缠,白费功夫”,那篇文阅读量居然破了万! 最烦那种为了流量瞎编的人。前阵子刷到个账号,写“我月薪5万辞职卖煎饼,月入10万”,配图是油光锃亮的煎饼摊,结果被网友扒出来,煎饼摊是借别人的,月薪5万也是编的,最后掉粉还被平台警告。张阿姨从不来这套,孙子感冒发烧,她写“夜里起来喂了三次药,摸着手心还是烫的,我坐在床边偷偷哭,怕孩子有事”,一点不“装”,反而有人留言“阿姨别担心,我家娃上次也这样,三天就好了”,还有儿科医生粉丝给她提护理建议。 写头条哪有那么多“规矩”?不用学啥“标题党公式”,不用凑“1500字最佳篇幅”。你今天吃了碗好吃的牛肉面,就写“今天在巷口吃了碗牛肉面,牛肉给得比脸还大,汤喝到见底,连老板都笑我能吃”;你跟朋友吵架了,就写“今天跟闺蜜吵了架,因为她忘了我的生日,我委屈得掉眼泪,现在又后悔,不知道该不该先道歉”;你看见楼下老王帮邻居扛煤气罐,就写“老王60多岁了,扛着煤气罐爬四楼,脸憋得通红,却笑着说‘这点事不算啥’,我看着都觉得暖心”。这些“没技巧”的文字,反而最能勾住人——因为里面有“人味儿”,有真情绪。 有次张阿姨跟我说,有个粉丝给她寄了盒家乡的核桃,附言说“阿姨,看你写带孙子的事儿,想起我远在老家的妈,这核桃给你补补身体”。张阿姨拿着核桃哭了,说“我就是瞎写,居然还能有人想着我”。你看,写头条不是“当网红”,是找一群“能听懂你说话”的人。你把自己的日子摊开一点,别人就愿意把他们的日子跟你分享一点,这不比啥“流量数据”更实在? 那些天天琢磨“怎么写能火”的人,反而容易走偏。你带着“功利心”写,字里行间都透着“我要涨粉”,读者能看不出来?张阿姨没这心思,她写的是“真”,是“暖”,是“过日子的实在劲儿”,所以才有人愿意跟着她看。 写头条就像跟邻居在楼下聊天,不用端着,不用装着,想起啥说啥,看见啥写啥。写自己的糗事,写他人的好事,写家里的小事,这些都是好内容。毕竟,头条里最不缺的是“大道理”,最缺的是“真日子”。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