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宏斌,是比较坦陈的,不像旭辉林氏兄弟那么鸡贼,前者从来不吹牛逼,后者没事写小作

天涯说房 2025-10-29 16:15:16

孙宏斌,是比较坦陈的,不像旭辉林氏兄弟那么鸡贼,前者从来不吹牛逼,后者没事写小作文 ​​​

融创的债务能逐步解题解开,和创始人的做法有密切关系

一、争议开场:一张表决票定生死?​

当 1492 名债权人的投票结果定格在 98.5% 赞成率时,融创中国境外债重组案似乎已尘埃落定。但—— 这组远超 75% 法定门槛的数据,真的能代表所有债权人的绝对共识吗?94.5% 的债务金额支持率背后,是否隐藏着 “两害相权取其轻” 的妥协?​

二、核心论据:重组方案的三重博弈拆解​

(一)债权转股权:定价差异下的风险对冲​

针对 95.5 亿美元债务的 “双选项可转债” 设计,堪称本次方案的核心博弈点。——6.8 港元 / 股与 3.85 港元 / 股的转股价差,究竟是对不同风险偏好债权人的精准匹配,还是对股权稀释的刻意拆分?​

选项一的即时转股权利,对应着债权人对融创未来股价的短期信心;选项二 18 个月的转股锁定期与 25% 的额度限制,更像是用时间换空间的风险缓冲。当 “超过上限自动划转至选项一” 的规则生效时,本质是强制平衡债权人与公司的利益诉求 —— 既避免低价转股过度摊薄股权,又给谨慎派留出观望窗口。​

(二)股权稳定计划:6 年锁定期的信任背书​

“每 100 美元债权对应 23 美元受限可转债” 的设计,看似限制了主要股东的处置权,实则是一场精妙的信任绑定。要求主要股东 6 年内不得变现受限股票,是为了锁定核心利益共同体,还是对股东控制权的变相削弱?​

答案藏在 “有限投票权” 的约定中:股东保留决策权却放弃短期收益权,既向市场传递 “长期经营” 的信号,又通过归属条件设置,确保核心团队不会因债务重组而失控。这种 “权利拆分”,恰恰是化解债权人对 “股东金蝉脱壳” 担忧的关键。​

(三)员工持股:7% 额度的激励双刃剑​

不超过总股数 7% 的骨干员工股权激励,预计覆盖 500 人,这一安排引发双重质疑。在债务重组的敏感节点推行员工持股,是为了稳定核心团队,还是变相稀释债权人权益?​

从数据来看,317.6 亿元的年度销售规模、3.173 万元 / 平方米的均价,证明融创仍保留核心经营能力。此时授予员工股份,既是用股权绑定关键人才、保障项目交付的必要举措,也通过 “逐年授予” 的条件,避免了短期利益输送。7% 的额度控制,更体现了对债权人权益的敬畏 —— 在救赎企业与保护债权之间找到了微妙平衡。​

三、结论预判:11 月 5 日聆讯的终极悬念​

98.5% 的赞成票已为法院批准铺平道路,但 香港高等法院的最终裁决,是否会忽略少数反对派的声音?当重组方案进入司法程序,那些占比 1.5% 的反对债权人,是否手握足以影响裁决的关键证据?​

从现实逻辑看,超九成的支持率已形成压倒性优势,结合融创仍稳健的销售数据(1-9 月销售 317.6 亿元),法院批准几乎是大概率事件。但这场重组的真正考验,从来不是表决票与聆讯结果,而是转股后股权结构的稳定、销售业绩的持续回暖,以及债权人与股东、员工之间的长期利益平衡。​

四、辩题延伸:这是房企债务重组的范本吗?​

融创方案的高通过率,为深陷债务危机的房企提供了参考样本。但这种 “债权转股权 + 权利拆分 + 长期绑定” 的模式,是否具有普适性?当其他房企面临更低的销售回款、更分散的债权人结构时,98.5% 的赞成率奇迹,还能复制吗?

0 阅读:0
天涯说房

天涯说房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