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0年2月14日,湘军悍将刘松山被诈降的马化龙部下枪击中重伤。临终前,刘松山拉着董福祥的手,嘱咐说:“我的侄儿刘锦棠就托付给你了,如果可以辅佐就辅佐,不行的话老湘营就由你来带吧!”董福祥泪流满面,叩首道:“末将不敢有二心!” 刘松山,是左宗棠麾下平定西北的一柄利剑,他一手带出的“老湘营”,是湘军中的王牌。而被他临终托孤的董福祥,同样是左宗棠帐下一员悍将,以作战勇猛著称。 董福祥本是陕甘起义军的一员首领,后来兵败归顺了清军。在那个年代,“降将”的身份总是尴尬而危险的,随时可能被猜忌、排挤。 然而,在董福祥最艰难的时候,正是刘松山站了出来,力排众议,为他担保,让他不仅保全了性命,还保留了部众,成为左宗棠麾下一支重要的力量。 这份恩情,董福祥没齿难忘。 时间来到1870年,金积堡战役。刘松山亲率主力猛攻回军领袖马化龙盘踞的金积堡,战事惨烈异常。 为了争夺外围的一处堡垒,一寸壕沟,双方士兵日夜搏杀,尸积如山。 这场仗,是左宗棠西征以来,打得最苦、伤亡最重的一仗。 2月,战局到了最关键的时刻。回军一支奇兵,趁夜色夺取了清军包围圈上的要地——马五寨。 刘松山深知,此地若失,整个战线都可能崩溃。他来不及等到天亮,亲自带着部队就冲了上去。 从黎明到午后,喊杀声震天动地。就在“老湘营”的士兵们以为又要付出巨大伤亡时,寨墙上,忽然竖起了一面白旗。 看到敌人投降,刘松山心中一宽。他爱兵如子,不愿再让弟兄们流血,便亲自上前准备受降。 可他万万没想到,这是一场卑鄙的骗局。 就在他靠近寨墙时,枪声响了,刘松山身中七弹,坠落马下。 亲兵们拼死将刘松山抢了回来,但他伤势过重,已是回天乏术。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刘松山没有将兵权交给军中其他的湘军将领,而是叫来了那个他曾力保过的董福祥。 他紧紧抓住董福祥的手,嘱咐说:“我的侄儿刘锦棠就托付给你了,如果可以辅佐就辅佐,不行的话老湘营就由你来带吧!” 董福祥,这位在死人堆里打滚的汉子,此刻哭得像个孩子,他重重叩首,立下重誓:“末将不敢有二心!” 这件事粗看没什么毛病,事实清楚明白;但是细看后,却发现有很多让人不解的地方。 刘松山为何不将部队托付给同为湘军系统的其他将领,反而托付给一个“外人”董福祥?他难道不怕自己尸骨未寒,这支精锐的“老湘营”就落入外人之手吗? 而董福祥,手握重兵,又得了刘松山的“遗命”,这简直是掌控“老湘营”的天赐良机,他为何不仅没有趁机夺权,反而真心实意地去辅佐一个毛头小子刘锦棠? 想要弄清楚上面的几个问题,就需要先了解那个时代英雄之间的信条。 刘松山临终前,最担心的是“老湘营”的未来。他知道,自己一死,军中必然人心浮动。 侄儿刘锦棠虽然军事能力突出,但太年轻,压不住阵脚。环顾整个军营,论勇猛、论威望,足以在危急时刻稳定军心的,只有董福祥。 他选择董福祥,不是一次冒险的赌博,而是一场基于恩情和信任的托付。他相信,自己当年保下的是一条响当当的汉子,一个知恩图报的英雄。 董福祥也完全没有辜负这份信任。 刘松山死后,军中果然出现了不同的声音,很多人对年轻的刘锦棠接任表示怀疑。此时,是董福祥第一个站了出来,手按腰刀,力挺刘锦棠接掌帅印。 他这么做,首先是为了报恩。刘松山给了他第二次生命和前途,如今恩人临终托孤,他就算是拼上性命,也绝不会让恩人的血脉和部队受半点委屈。 其次,董福祥也是一个极其清醒的人。他深知自己虽然兵多将广,威望也高,但“降将”这个标签是撕不掉的。在派系林立的湘军中,他终究是个“外来户”。“老湘营”这块肥肉,他就算想吞,也吞不下,反而会招来杀身之祸。 所以,他毫不犹豫地履行了自己的诺言。他用自己的威望,为刘锦棠扫平了所有障碍,让他顺利地坐稳了统帅之位。 刘锦棠也没有辜负叔父和董福祥的期望。他接过兵符,化悲痛为力量,指挥部队攻破金积堡,亲手为叔父报了血仇。后来,他更是追随左宗棠收复新疆,成长为一代“飞将军”,功勋卓著。 而董福祥,也因为这份忠义和智慧,赢得了所有人的尊重,与刘锦棠并肩作战,共同在西北的黄沙场上,书写了属于他们的传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