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总统表示,希望中国放弃独立自主,和美国,欧洲合作。他什么意思?就是要求中国不要搞科技进步了,依赖美国和欧洲就行了? 新加坡总统是在一场东南亚科技论坛上提到这个观点的,当时他还补充说 “多边合作能减少技术脱钩风险,让全球产业链更稳定”,表面听着像是在呼吁合作,可结合当下的国际形势,这话就有点耐人寻味了。 毕竟现在美国和欧洲正在搞 “芯片出口管制”“技术封锁”,中国的华为、中芯国际等企业被频频针对,连荷兰阿斯麦的光刻机都不让对华出口,在这种背景下说 “放弃独立自主”,不就等于让中国在科技领域主动缴械,以后全看美欧脸色过日子? 中国要是真按这个建议做,后果不堪设想。就拿半导体行业来说,2024 年中国芯片自给率刚达到 28%,好不容易在 14 纳米制程上实现突破,要是放弃自主研发,转头依赖美欧供应,一旦他们再像 2023 年那样突然断供,国内的手机、汽车、家电等行业都会陷入停摆。 更别说新能源领域,中国的光伏组件、动力电池技术现在全球领先,要是放弃自主创新,把核心技术拱手让人,之前十几年在绿色能源上的投入就全白费了,还会失去在全球气候治理中的话语权。 新加坡作为东南亚的 “小国大经济体”,向来擅长在大国之间找平衡,这次突然提出这样的建议,其实也有自己的考量。新加坡的经济高度依赖转口贸易和高科技产业,美国和欧洲是它的重要贸易伙伴,而中国是它最大的贸易伙伴之一,它既不想得罪美欧,又怕中美技术脱钩影响自己的产业链。 所以才想劝中国 “放弃独立自主”,本质上是希望中国做出让步,缓解和美欧的矛盾,让新加坡能继续在中间 “左右逢源”。可这种只考虑自身利益,不顾中国核心诉求的建议,显然不现实。 中国从来没反对过国际合作,反而一直是多边合作的积极推动者。就拿中新合作来说,两国在苏州工业园区、天津生态城等项目上合作得好好的,中国的比亚迪还在新加坡建了新能源汽车研发中心,新加坡的淡马锡也投资了不少中国的科技企业。 但合作的前提是平等互利,而不是让中国放弃自主创新。中国搞科技进步,从来不是为了 “脱钩”,而是为了在合作中拥有更多话语权,避免被别人 “卡脖子”。就像中国的 5G 技术,既和欧洲的爱立信、诺基亚合作,也保持自己的技术特色,这才是健康的合作模式。 美国和欧洲嘴上喊着 “合作”,实际做的却是 “封锁”。他们一边要求中国在科技领域 “开放市场”,一边又把中国企业列入实体清单,禁止技术转让;一边说 “反对脱钩”,一边又搞 “小院高墙”,试图把中国排除在全球产业链之外。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要是放弃独立自主,就等于把命运交到别人手里,之前的 “中兴事件” 就是惨痛教训 ——2018 年中兴因为依赖美国芯片,被制裁后差点倒闭,花了 14 亿美元才保住企业。有了这样的经历,中国怎么可能轻易放弃科技自主? 新加坡总统的建议,其实也反映出部分国家对中国科技发展的误解。他们觉得中国搞自主创新就是 “要和西方对抗”,却没看到中国的科技进步给全球带来的好处。 中国的光伏技术让全球太阳能发电成本下降了 80%,帮助很多发展中国家实现了电力普及;中国的高铁技术输出到东南亚、欧洲,带动了当地的基础设施建设。这些都说明,中国的科技进步不是 “威胁”,而是全球发展的 “机遇”。 现在的关键问题不是中国要不要放弃独立自主,而是美欧能不能放下零和思维,真正和中国开展平等合作。要是美欧能取消技术封锁,像对待其他盟友一样对待中国,中国自然愿意在更多领域开展合作。 可要是他们还抱着 “遏制中国” 的想法,中国就只能继续加强自主创新,把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毕竟在国际竞争中,只有自身强大了,才能在合作中拥有更多底气。 新加坡作为中国的友好邻邦,要是真为中国好,不如多劝劝美国和欧洲放弃封锁,而不是建议中国放弃独立自主。中国的科技进步之路,绝不会因为别人的几句建议就停下来,这既是为了自身发展,也是为了推动全球科技进步和多边合作。 未来中国还会继续在自主创新的基础上,和包括新加坡在内的所有国家开展合作,共同构建一个更加开放、包容的全球创新生态。 新加坡的“平衡术”有其自身国情的考量,但把这种小国家的生存逻辑套用到中国身上,显然既不现实也不公正,真正的平衡,从来不是让强者定规则、弱者守边界,而是让每个国家都能在自主可控的基础上平等合作。 信源:新加坡《联合早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