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谡其实只是替罪羊!诸葛亮真正想杀的是马谡背后的靠山,他是谁。[大侦探皮卡丘] 建兴六年,诸葛亮开始了他的第一次北伐,这次出兵准备充分,魏国方面几乎毫无防备,天水、南安、安定三郡望风而降。 街亭是此次北伐的咽喉要地,诸葛亮派参军马谡率军驻守,马谡是荆州名士马良的弟弟,早年跟随诸葛亮南征时提出过“攻心为上”的平叛策略,颇受器重。 不过刘备生前曾专门叮嘱诸葛亮,说马谡这个人“言过其实,不可大用”。 马谡到了街亭后,没有按照诸葛亮的部署在水源附近扎营,而是把军队拉到了山上。 副将王平多次劝阻,他都不听。魏将张郃到达后,立即切断了山上蜀军的水源和粮道。蜀军军心大乱,最终全线溃败。 诸葛亮不得不放弃已经到手的三郡,全军撤回汉中。魏国趁机反扑,蜀汉第一次北伐就这样草草收场。 回到汉中后,诸葛亮向后主刘禅上表,自请降职三等,同时提出要依军法处置马谡。 处死马谡这件事,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震动,马谡在蜀汉文官系统中有一定影响力,又是诸葛亮的得力助手。 诸葛亮自己也很痛心,但他选择了严格执行军纪,这个决定一方面是对所有将士的警示,另一方面也触动了蜀汉内部的人事格局。 蜀汉政权从建立起就存在人才来源的问题,刘备入川后,荆州跟随而来的文武和益州本地士族形成了两大群体。 诸葛亮本人出身荆州,任用荆州旧部也比较多。街亭之战后,这种平衡开始出现调整。 王平在街亭时曾力劝马谡改变部署,战后被提拔为讨寇将军,后来成为蜀汉后期的重要将领。 姜维是天水人,街亭战后归降蜀汉,逐渐受到重用。这些人事变化说明,诸葛亮在有意识地扩大人才基础,不再局限于荆州旧部。 与马谡关系密切的向朗也受到牵连,向朗得知马谡败逃的消息后没有及时上报,被免去了长史之职。 诸葛亮开始更加注重实际能力,而不是看重出身背景。这对蜀汉这样一个人才本就不足的政权来说,是必要的调整。 马谡才能可能更适合谋划而非临阵指挥,刘备的判断是准确的,马谡在理论上很有见地,但缺乏实战经验和应变能力。 诸葛亮当初委以重任,可能高估了马谡的实战能力,也低估了街亭的重要性。 这次失败给诸葛亮的教训是深刻的,在之后的几次北伐中,他变得更加谨慎,很少再冒险启用没有实战经验的将领。 从第二次北伐开始,他更多地依靠魏延、吴懿这样久经沙场的老将。 街亭之败和马谡之死,成为蜀汉北伐史上的转折点。 它不仅是一次军事失利,也促使诸葛亮重新思考用人策略和权力结构。 对于一个致力于北伐的政权来说,军事能力和执行力变得比门第出身更重要。 诸葛亮在处理这件事上展现出的原则性,既维护了军纪,也推动了蜀汉政权的内部调整。 诸葛亮既要完成刘备托付的北伐大业,又要维持政权内部的稳定,还要在人才匮乏的困境中做出正确选择。 马谡之死虽然令人惋惜,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可能是一个不得不做的决定。 网友热评: “这不就是现代职场现实版吗?老板再欣赏你,捅了大娄子,为了整个团队也得‘挥泪辞退’。马谡就像那个被破格提拔、但关键项目没扛住的‘关系户’。” “丞相心里苦啊!第一次北伐多好的开局,全让马谡的‘迷之自信’给毁了。守街亭这任务,换个稳重点的老将,比如王平,结果可能完全不同。刘备看人真准!” “说实话,马谡是个人才,当初给诸葛亮出的主意也挺好。就因为一次失败直接砍头,太可惜了!蜀汉本来就缺人,这样杀人才,岂不是更亏?让他戴罪立功不行吗?” “马谡要是活在今天,上山前发个朋友圈‘街亭月色真美,就是有点渴’,说不定还能混个‘免责声明’。” “我支持丞相!军法如山,错了就得认罚。街亭失守影响那么大,不严惩马谡,以后怎么带兵?诸葛亮自贬三级,做到了罚不避亲,这才是领导担当。” “马谡输就输在细节上!但凡他听王平一句劝,不在山上扎营,或者把水源守好,历史可能就改写了。所以啊,别老想着出奇制胜,先把基础操作整明白。” 如果你是诸葛亮,在街亭大败之后,你会如何处置马谡?是严格执行军法处以极刑,还是给他一个戴罪立功的机会?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高见! 信源: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三国志·蜀书·向朗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