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22年,刘备兵败于猇亭,率残军败退,东吴陆逊则率吴军穷追不舍,刘备回头问道:谁敢断后?傅彤应声答道:臣愿以死当之!随后,傅肜率本部人马阻截东吴追兵,最终寡不敌众,战死沙场! 关羽丢了荆州,被东吴孙权算计杀掉,刘备咽不下这口气。 建兴元年,他不听诸葛亮和赵云那些老臣的劝,就拉起大军东下。蜀汉出动四万多人,外加五溪蛮夷的援兵,总兵力得有七八万。东吴那边,孙权派陆逊做大都督,带兵三四万守夷陵。起初蜀军势头猛,推进到夷陵一线,占了秭归、巫县等地,把吴军逼到猇亭一带。 陆逊稳得很,没急着硬拼,就在山里拖时间,让蜀军自己露马脚。 刘备不懂地形,把营寨连成一片,绵延七百里,全搭在江边低洼林子里。这摆明是兵家大忌,风一吹火就上。 陆逊等了几个月,瞅准东南风起头的日子,下令火攻。水军船上堆满干草,陆军每人一把裹硫磺的柴捆,顺风冲进蜀营。蜀军措手不及,四十多座寨子瞬间烧光,主将张南、冯习当场阵亡。 刘备只好带残部往马鞍山跑,吴军追上来,四面放火围山。蜀兵杀出重围,继续西撤,一路扔盔弃甲,堆路口烧火堵道,才勉强甩开点追兵。 这时候,蜀军已经元气大伤,死伤过半,丢了无数辎重。刘备年纪不小了,七十出头,折腾这么一通,身体吃不消。吴军没全追到底,陆逊知道东吴实力有限,灭不了蜀汉,就收兵回去了。 刘备退到白帝城,气得一病不起,第二年就驾崩了,把摊子扔给儿子刘禅和诸葛亮。这仗打得太亏,蜀汉从此一蹶不振,北伐曹魏的底气都弱了三分。 陆逊不光烧了蜀寨,还烧掉了刘备的野心。要说刘备的错,主要是太冲动,没听劝,还不懂用兵。诸葛亮后来叹气,说这仗白打了,蜀汉国力本就弱,硬拼东吴等于自断臂膀。夷陵之战是三国三大战役之一,跟官渡、赤壁齐名,蜀吴从盟友变死敌,格局就变了。 败退路上,最让人唏嘘的还是傅肜这事儿。刘备问谁敢断后,傅肜二话不说站出来,带本部人马三百多,掉头挡吴追兵。吴军人多势众,傅肜他们寡不敌众,全军覆没,他自己也战死当场。吴将劝降,他一口回绝,宁死不屈。 傅肜冲在最前,帮刘备打下益州,攻雒县、成都,立了不少功。蜀汉建国后,他封中郎将,管边防,胆子大,讲义气,刘备挺信他。夷陵出兵,刘备点他做别督,带一支偏师。结果全军败了,他用命换了刘备的逃生路。 傅肜死了,他儿子傅佥继承老爹的胆量,蜀汉后期拜左中郎将,后来升关中都督。跟着姜维北伐曹魏,干得风生水起。一次冲锋,亲手砍了魏将李鹏的脑袋;另一次设伏,活捉了太守王真。姜维看他靠谱,带他到处跑。 蜀汉快亡的时候,黄皓那宦官捣乱,姜维怕惹祸,屯田沓中,傅佥也跟着去。景耀六年,魏军司马昭派钟会、邓艾十多万大军打来。钟会围汉乐二城,胡烈攻阳安关。关上傅佥主守,副将蒋舒是老油条,早被蜀廷撤了武兴督的职,心眼儿坏。 魏兵一到,蒋舒就撺掇傅佥分兵,他出去打,傅佥守关。傅佥一答应,带三千兵出关,蒋舒立马开门投降,把关让给魏军。傅佥回马头抢关,陷进重围,杀红眼也冲不出去,最后自刎了。 这父子俩,一个为刘备挡吴追兵,一个为蜀汉拒魏军,都死得硬气。 西晋司马炎后来评,说傅家忠烈,不分敌我,天下少见。 夷陵之战不光是场败仗,还暴露了三国格局的脆。蜀汉本想报仇,结果把自己打残;东吴守住了地盘,但也没法北上;曹魏坐山观虎斗,等着捡便宜。 你觉得夷陵之战谁的责任最大?刘备的冲动,还是陆逊的算计?欢迎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
226年,魏文帝曹丕重病垂危,临死前他声嘶力竭喊道:“我要见母亲,我要见母亲。”
【2评论】【12点赞】
莫忘
陆逊的算计?现在的蜀粉真是不要脸到了极点[哭着笑][哭着笑][哭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