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亚中退出政坛,这一次为什么伤心绝望?张亚中在10月19日深夜发布的那封长信,没有一句责怪,却句句是诀别。他没有说“我不玩了”,他说的是“我终究,不属于这里”。 就在10月19号,这位在蓝营内部一直被视为异类的张亚中校长,用一篇千字长文,几乎是宣告了自己政治生命的终结。他没留什么情面,字里行间都是三十年理想不得志的悲凉, 得先看懂他信里没明说的潜台词。作为 “九二共识” 的参与人,张亚中这辈子最核心的政治主张,就是把 “一个中国” 的立场摆上台面,推动两岸和平融合。 他在 2025 年党主席选举里反复强调,要重启国共论坛,直面两岸政治对话,别总绕着经济文化打转转,“这就像买早鸟票,越早对话成本越低”。 可这样的声音,在如今的蓝营里显得越来越孤单。选举时他拿着政策宣言讲了无数场,说自己为台湾赢尊严与和平的呐喊,却穿不透 “认知短浅的高墙”,这话里的无力感,不是一天攒下的。 三次参选党主席的经历,早把这份无奈刻进了骨子里。2021 年那次,他拿到六万多张票,却还是不敌朱立伦;2025 年最后一次参选,他把 “救党救国” 的旗帜举得高高的,可选民更关心 “怎么过日子”,年轻人觉得他讲的 “统一” 是 “上一代的故事”。 他不是没努力过,写《两岸统合论》,办孙文学校,说要把国民党拉回 “正蓝、正统、正道” 的路上,可党内似乎更愿意走模糊路线 —— 既想靠两岸议题拉选票,又不敢真正触碰核心,就像他说的,“当权者只会跟着对手的论述当应声虫”。 最让人心寒的或许是理念的孤立。张亚中一直看得很清楚,民进党那条路会把台湾引向死胡同,可国民党内部要么回避两岸问题,要么想着 “靠美国”。 他多次提醒,美国根本不可靠,搞 “火险式保护”,收关税、逼台湾投资、拆账芯片,本质是 “穷台”,可这些话没被当成警示,反而成了 “异类言论”。 这次党主席选举辩论会原本要谈两岸路线,结果两位候选人临时请假,辩论直接取消,仿佛连讨论的勇气都没有。这种对核心问题的集体回避,比落选更让他绝望。 他的退出,更像对一种政治理想的告别。从年轻时不满李登辉 “台独” 路线离开陆委会,到后来领导 “倒扁运动”,再到频繁往来两岸推动学界交流,三十年里他始终没丢过 “两岸统合” 的主张。 孙文学校里他讲孙中山思想,著作里写 “和合论”,甚至自己出钱编教科书,就怕年轻人忘了 “整个中国” 的根。可现实是,他坚持的理想主义,在选票逻辑面前节节败退。就像他在信里引用的 “我自横刀向天笑”,豪情还在,却没了可以立足的土壤。 那句 “不属于这里”,道尽了所有错位。他想要的是能直面问题、坚守立场的政治环境,可眼前的政坛充斥着权谋算计与路线摇摆;他想为两岸和平找条出路,可多数人只盯着眼前的选票与利益。 选举结束后,有人忙着掌控舆论,有人忙着布局下一步,只有他 “事了拂衣去”,像个讲完课的老教授收起讲义,带着倦意离场,这不是一时冲动的 “不玩了”,而是看清 “道不同不相为谋” 后的决绝。 当理想主义撞上现实的壁垒,离开或许成了最体面的选择。张亚中走了,他留下的那些关于两岸和平的思考,那些对政治初心的坚持,或许会暂时被放进书架,但那句 “不属于这里” 的叹息,终究会留在台岛政坛的记忆里。 张亚中的退出,像一把钥匙打开了国民党的遮羞布:表面是“世代交棒”,实则是“理念让位于选票”;看似“团结抗绿”,内里全是派系算计,这位守了一辈子“中山精神”的老人,最终被自己深爱的政党抛弃。 信源:海峡导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