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没有传位于子,其实有这四点原因:
1.北宋建立之时,五代虽已经结束,但十国割据的局面尚未平息;赵匡胤的长子赵德昭才9岁,江山还未一统,如果自己与柴荣一样,英年早逝,北宋交给一个年幼之人,势必会江山易主。
2.五代十国的皇位都不长久,赵匡胤也不希望“黄袍加身”的事情再次发生,所以并没有传位于子的想法。
3.赵光义有拥立之功,便被赵匡胤加封为晋王兼京兆尹,位列宰相之上,这个职位相当于接班人;赵匡胤在有意培养自己的亲弟弟。
4.杜太后劝说其子赵匡胤,先立赵光义,等局势稳定之后,再由赵匡胤之子赵德昭接替皇位;因为后周就是立了幼小的柴宗训才导致亡国的,这便是“金匮之盟”的由来。
宋太祖在位16年,一直没有立其子赵德昭,主要因为局势不稳,等到天下稳定之后,赵光义的势力已经难以撼动;再加上赵匡胤50岁突然驾崩,生前又未曾立太子,这就给了赵光义可乘之机。
如果赵匡胤能活久一点,那么就有机会铲除赵光义的势力,并扶持自己的儿子上位;只不过命运最终没有眷顾他,正因如此,才给“烛影斧声”增添了一层厚厚的疑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