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志的下场应该是个必死局。毕竟,只有他死了,他的嘴巴才能永远闭上,那么他背后的真正金主,以及现在柬埔寨掌权者才能安宁。 把焦点放在陈志一个人身上,容易让人感到解气,但更重要的是,他的失踪暴露出一个更大的现实。 柬埔寨有钱、有权、有资源的一群人,如何用复杂手段把犯罪活动,包装成“合法生意”,并在跨国范围内运作、转移和隐匿巨额收益。 陈志在公众面前一直是“成功商人、慈善家”的典型:香港上市公司、价值巨额的商业地产、和红十字等机构的合作。 这些正面新闻为他赢得了信任,也为跨国运营和资本流动提供了便利,有人愿意和他做生意、给他背书,也就更难有人怀疑他的背后可能有什么灰色操作。 据多方报道和制裁公告显示,他在柬埔寨被指与大型电信诈骗园区有关联,这种指控的严重性,不仅在于犯罪本身造成了多少受害人和经济损失。 更在于他的身份,让整个行动有了“立足点”:地方保护、政治关系、海外公司通道,这些都是跨国诈骗集团最需要的东西。 美国、英国、韩国等国家相继对相关个人和实体实施了制裁,公布涉案信息,并把他列为通缉目标。 无论个人最终有没有被抓捕,这些措施把问题从单个案件,放大为国际执法的动作,也把他过去的“光环”撕裂,迫使更多有关方面开始关注背后的网络。 但光抓陈志一个人不能解决根本问题,按照已披露的线索,这类犯罪集团的运作方式大致有三步。 通过与地方权贵、官员的关系获得“保护伞”,在境外设立园区、公司和银行账户,安心开展非法业务; 层层嵌套的空壳公司、“白手套”名下代持、用上市公司或关联交易做资金出入口,再借助加密货币或境外金融工具分散转移; 通过慈善捐助、媒体公关、商业投资等方式建立可信度,减少监管怀疑,为下一轮扩张争取时间。 拆掉一个前台人物,背后这套体系依然能运转,真正的难点在于:谁给他们提供保护?资金最终流向哪里?股东名单里哪些是真正的受益人?这些都需要系统的深挖。 所以,跨国协作,追踪银行流水、加密货币地址、上市公司关联交易,把资产流动路径拉平,对涉案企业做穿透式审计,拆开空壳公司、代持结构,找出实际控制人和最终受益人。 对其与官员、顾问关系展开调查,查明是否存在权力保护或利益输送,必要时启动反腐或行政问责,在证据链足够的情况下,向相关司法管辖区申请资产冻结和没收,优先保障受害者的补偿渠道。 推动跨国司法协助,让涉案国家的执法机构共享证据与线索,避免“越境空转”,建立安全的举报通道,给揭露内情者法律与人身保护,同时跟进受害者的救助与赔偿安排。 针对利用上市公司、虚拟资产通道洗钱的漏洞,尽快补短板,强化反洗钱与客户尽职调查标准。 把陈志绳之以法,是必要步骤,但只有沿着资金、公司、政治保护这三条线深度追查,把真正的后台、资助者和保护网揪出来,才是真正能堵住事端、防止翻版的办法。 受害家庭需要的是赔偿与正义,社会需要的是制度与预防,公众对这种跨国犯罪的愤怒,应当转化为对制度建设的支持:更透明的公司归属、更严格的海外投资审查、更有效的国际执法合作。 只有把这些环节补上,类似的“商人面具下的犯罪帝国”才有可能被彻底摧毁,不再有新的“代理人”可以坐享其成。 信息源:《上百亿资产被罚没,集团董事长遭制裁,美英联合打击柬埔寨特大电诈集团》环球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