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终于意识到了!但是可能已经晚了!近日,美媒纽约时报发表观点称,如果两国都按照目前的轨迹发展下去,中国很可能最终完全主导高端制造业,从汽车,芯片,到核磁共振成像仪和商用飞机。人工智能霸主之争将不再是在中美之间展开,而是在深圳和杭州等高科技城市之间展开。 先说说汽车这块,以前咱们总觉得高端车都是欧美日的天下,现在再看看,比亚迪、蔚来这些牌子不光在国内卖得火,在国外更是抢着要。 2025年前五个月,中国新能源车占了全球近七成的市场份额,五月份更是冲到了70.4%,全球每新增10辆新能源车,就有8辆是中国造的。 这可不是光靠便宜,而是咱们从电池到整车的全产业链都硬气了,宁德时代、比亚迪的电池技术全球领先,续航和安全都不输国外品牌,成本还更有优势,欧洲街头现在到处能看到中国新能源车的身影,美国本土市场也开始出现咱们的车型,这就是实力说话。 反观美国,想搞新能源车却连电池产业链都凑不齐,找中国买电池又不甘心,搞来搞去进度慢得很,等他们建好工厂,咱们早就把市场站稳了。 再看芯片,这可是被卡脖子最狠的领域,但现在咱们也慢慢缓过来了。 美国总想靠限制出口拿捏咱们,还逼着台积电去美国建厂,结果呢?台积电在美国砸了一千六百多亿,原计划建六座厂,到现在不仅延期,成本还一路飙升,从一百多亿涨到六百多亿,最后不得不追加投资。 问题一堆接一堆,工地事故频发,美国工人五点准时下班不愿加班,跟台湾工程师的工作习惯冲突不断,最关键的是缺熟练工人,招了半天招不满,还得从台湾调人过去救场。张忠谋早就说了,美国复制不了台湾的制造优势,这话一点没错。 咱们这边虽然高端芯片还在攻坚,但成熟制程已经能满足大部分需求,中芯国际的产能稳步提升,很多家电、汽车上的芯片都用上了国产货,供应链越来越稳。 美国想靠“芯片法案”重振制造业,可制造业不是砸钱就能搞起来的,得有人才、有配套、有生态,这些他们现在都缺,咱们却越建越全。 医疗设备这块变化更明显,以前去医院做核磁共振,机器几乎都是西门子、GE这些外国牌子,现在联影医疗已经冲到了国内市场第二,跟西门子的差距越来越小。 2024年国内MRI市场国产化率到了35.1%,尤其是1.5T的机型,联影直接拿了第一,连3.0T这种高端机型,份额也在稳步上涨,超高端机型更是只有联影和西门子能造。 这意味着咱们不光能造医疗设备,还能造高端的,医院采购成本降了,老百姓看病也能间接受益。 美国这些老牌企业以前垄断市场,现在看着咱们的设备又好又实惠,只能眼睁睁看着份额被抢,他们想再拉开差距根本不可能,毕竟咱们的研发速度和成本控制能力,他们比不了。 商用飞机更是咱们的骄傲,C919以前大家都觉得遥不可及,现在已经交付18架了,执飞北京、上海这些核心航线,累计订单突破1500架,连欧洲、美国的租赁公司都开始下单了。 要知道,商用飞机是高端制造业的明珠,以前被波音、空客垄断了几十年,咱们花了十几年时间终于打破垄断。 美国波音这几年问题不断,产能跟不上,口碑也下滑,而咱们的C919不仅安全性过关,舒适性和经济性都有优势,未来二十年中国市场要换近万架飞机,C919肯定能分走一大块蛋糕,国际市场也能慢慢打开,波音想拦都拦不住。 最让人感慨的还是人工智能,现在真不是中美之争了,而是深圳和杭州这些城市之间的比拼。 深圳有华为、腾讯,杭州有阿里,这些企业的AI技术早就用到了实处。安徽的水泥厂里,AI能让煤耗降1%,风险识别准确率达90%;联宝电子用AI排产,以前要6小时,现在只要1分半,产量还涨了19%。华为的AI大模型能帮工厂优化生产,阿里的AI能搞智能仓储,空间利用率翻好几倍。 这些不是实验室里的技术,是真真切切能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的硬家伙,美国的AI公司虽然名气大,但落地应用远不如咱们普及,咱们制造业AI覆盖率已经超过60%,企业投入还在年年涨。 深圳的硬件供应链加上杭州的互联网基因,两边一较劲,技术迭代更快,美国想跟上来,连个能打的产业生态都没有。 其实这一切根本不是偶然,是咱们几十年积累的结果,基建搞得好,物流成本低;工程师队伍庞大,研发能力跟得上;政策有扶持,企业敢投钱搞创新。 美国以前靠技术优势躺赢,现在想急着补制造业的课,却发现基础早虚了,劳动力贵、法规繁、人才缺,台积电的例子就是最好的证明。 他们现在才意识到咱们的威胁,可咱们已经在汽车、芯片、医疗设备、飞机这些领域都站稳了脚跟,AI更是在国内城市间卷得火热,这差距只会越拉越大。 所以说,《纽约时报》这篇文章算是说到了点子上,但醒悟得太晚了。咱们不是突然变强的,是一步一个脚印拼出来的,等美国反应过来想追赶,咱们早就朝着更高的目标走了,高端制造业的主导权,迟早是咱们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