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开始后悔,当初的独立,面对现实,又无可奈何!在10年前,蒙古还在念念不忘,血脉“正统”,昔时假象,还想着有朝一日南下,如今却被现实磨得没了棱角。 蒙古这几年的状态,活像个当初硬要离家闯世界,最后发现处处碰壁的年轻人,心里或许悔了,但嘴上说不出口,只能在中俄两大国之间小心翼翼找平衡。 2015年蒙古议会特意通过法案,把传统蒙古文的地位给明确下来,当时不少声音都在提 “文化寻根”,字里行间透着对历史脉络的强调。 那会儿公务员里过半都支持恢复传统文字,年轻一代也跟着凑热度学老蒙文,街头偶尔能看到印着传统蒙文的标语,甚至有媒体暗戳戳聊“历史联系”,把“血脉正统”的调子起得挺高。 现在回头看,那更像是一种刚有点家底就想摆姿态的心态,毕竟当时矿产价格还没跌,靠着卖资源手里有了点钱,就琢磨着在文化上搞点“特殊化”。 可矿产这东西靠天吃饭,没过几年价格就下来了,蒙古的日子立马紧巴起来,这才发现自己的经济早被绑死了,对华贸易占了出口的八成以上,草原上挖出来的铜矿石、煤炭,几乎全得靠南边的口岸运出去卖。 更要命的是,蒙古自己没有像样的加工厂,挖出来的原矿卖不上价,等于把利润大头让给了别人,想建个冶炼厂,技术和资金还得求着中国企业帮忙。 这时候再想靠 “血脉正统” 撑场面,根本不顶用,之前喊着要 “平衡外交”,搞所谓的 “第三邻国” 政策,跟美国签战略伙伴协议,还和北约搞联合军演,以为能拉着外人给自己壮胆。 结果西方的投资和援助全是虚的,美国承诺的铁路修了好几年连影子都没见着,欧洲企业来考察一圈就没了下文。 反倒是中俄联手给了点颜色,俄罗斯加大能源出口卡住它的能源命脉,中国开通新口岸后,贸易量翻了倍,等于明着告诉它,饭票还在这俩邻居手里。 现在再看街头的传统蒙文标识,味道早变了,不再是当年彰显 “特殊” 的符号,反而成了吸引中国游客的招牌。 不少商店老板会特意学几句中文,对着游客介绍这些文字的来历,毕竟游客多了,生意才能好起来。 之前那些喊着 “历史联系” 的声音也少了,政府会议上全在聊怎么扩大对华出口,怎么争取中国的投资,连恢复蒙文的事儿,都开始强调是为了 “方便文化交流”。 其实蒙古的无奈早注定了,夹在两个大国之间,独立后的生存根本绕不开中俄,十年前想靠 “血脉正统” 找存在感,本质是没看清自己的位置,以为靠历史叙事就能摆脱依赖。 现在被现实教育了才明白,所谓的 “正统” 当不了饭吃,西方的承诺也靠不住。 蒙古现在终于学会了看邻居的脸色办事,中俄搞军演它得表态支持,中国开新口岸它得主动配合,俄罗斯的能源价格涨了也只能接受。 这或许不是后悔,只是终于看清了现实,小国的命运,从来不是靠口号就能改写的。 参考资料:中国新闻网《蒙古国文化名家团在华见闻:中国式现代化,看见合作和机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