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九华山上发生了一件震动整个佛教界的事情:一位85岁的尼姑仁义师太在绝

老阿七说史 2025-10-28 14:40:50

1995年,九华山上发生了一件震动整个佛教界的事情:一位85岁的尼姑仁义师太在绝食7天后圆寂,留下一份遗愿——进行传统的“坐缸”仪式。三年后,当弟子们打开那座封闭的土缸时,发现她的肉身竟然丝毫未腐。 1995年冬天,九华山通慧禅林里传出一个消息,让整个佛教界都沉默了几秒。 仁义师太——一位已经85岁、闭关多年几乎不再对外露面的老尼姑,选择在寒冬之际绝食七日,然后安详圆寂。 事发前,她留下了一个不寻常的遗愿:坐缸。 她对弟子说:“三年后再开。” 在佛门中,这是极为古老而少见的仪轨,只有那些被认为修行极高、戒律极严、身心俱净的高僧才会选择这样的方式面向死亡。 三年后的1998年,缸封开启,缸内一片寂静,空气里没有腐败的气味,仁义师太的身体,安坐如初,皮肤干燥却不僵硬,指甲完好,关节柔韧。 仁义师太并不是一开始就注定走入佛门,她出生在1911年吉林一个富商家庭,是家中最小的女儿,从小锦衣玉食。 她的命运转折点出现在1930年,丈夫突然患病离世,那年她才刚过19岁。 丧夫之后,她并没有选择改嫁,而是独自一人带着孩子离开公婆家,回到娘家。 生活的孤独和精神的空虚,让她开始频繁出入寺院,她的亲戚后来回忆说:“她那时候整天念经,眼神不一样了。” 1940年,她在五台山显通寺剃度出家,法号“仁义”。 出家后,她并没立刻隐居山林,而是开始学习中医,她在沈阳地区专攻中医针灸,常常以自己的身体试针,练就了一手精准的医术。 这个选择在当时很不寻常,一个出家人走医者之路,既要面对宗教上的质疑,也要承担技术上的风险。 她真正被大众所知,是在1951年,朝鲜战争期间,她主动报名加入志愿军医疗队,走进战地。 有人说她疯了,一个尼姑,跑去前线? “哪里最苦,我就去哪。” 她曾在一场炮击后徒手刨砖瓦救出一名被困士兵,手指鲜血直流,止都止不住。 那名士兵后来在回忆录里写道:“她不说话,只是一直抬头看我,像母亲。” 战争结束后,她没有回五台山,而是来到通化,在街角租了一间破旧小屋,挂起“义诊”二字。 从1976年开始,她每天早上五点出门,晚上八点回屋,诊金全免,药钱自己垫付。 有人问她图什么?她说:“图个心安。” 那时候她已经65岁。 1983年,她在九华山通慧禅林定居,捐出所有积蓄修缮寺内老屋,自住一间不到六平米的陋室。 她的生活极为简单,一个床铺,一个蒲团,一盏油灯,她每天凌晨三点起床打扫整个寺院,然后坐在山门旁为香客把脉、针灸,哪怕风雪交加。 有病人说她的针下有“暖流”,扎完之后,整个人像被一股温热的气包围。 她从不收红包,有人偷偷放在她枕下,她第二天必定原封不动地退回去。 1995年,她预感自己时日无多,开始断食,弟子劝她,她只是轻轻摆手,说:“我这肉身,留着也是多余。” 她的弟子释昌圆回忆,当时师太面色红润,眼神清明,坐在禅榻上闭目而逝,没有一点挣扎,像是入定。 坐缸的准备早在她圆寂前就已安排好,她让弟子用黄土、石灰、柏枝、药材封缸,缸外还加了一层木制外罩,缠以符纸,按传统佛教仪轨进行了加持。 三年后开缸那刻,寺院里挤满了人,有记者,有信众,还有不请自来的科学研究人员。 法师们诵经三个小时后,缸盖缓缓打开,最先传出的不是腐味,而是一股淡淡的药香。 她坐得笔直,嘴角微扬,像在静静微笑,她的肌肤呈现出古铜色,指甲完整,甚至眉毛还在。 这不是第一位被记载的“肉身不腐”现象,历史上,自唐代以来,九华山就有类似案例,最著名的即是金乔觉,被尊为地藏王菩萨化身,其肉身保存至今。 但仁义师太的出现却更具现实意义,她不是古代的神秘人物,而是一个活在现代、有血有肉、经历过战争、生死、疾病、生育、苦难的真实人物。 有人试图用科学解释这一现象,医学专家指出,长期素食、临终前绝食、身体净化,再加上坐缸密封环境、特定药材防腐,确实可能让尸体长时间不腐。 但这些解释终究无法解释她圆寂时的神态、身上的“暖流感应”,以及多年后依旧柔软的关节。 更多人选择相信,这是修行的力量,她一生清贫、无欲、济世、利他,身体只是她慈悲心的延续。 她的遗物至今仍在通慧禅林保存,包括她用过的针灸包、药箱、日记本,字迹清晰,字里行间没有佛经,只有病人名字、症状、诊疗记录。 如今,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香客前来九华山礼拜仁义师太的“肉身像”,她的肉身被安置在通慧禅林的偏殿,香火不绝。 有人带着病来,有人带着疑问来,也有人什么都不说,只是静静坐在她面前,流泪。 仁义师太的坐缸不是一个“玄学事件”,而是一种修行的“物证”,她没有讲大道理,也没有写下宏伟的理论体系,她只是用一生去做一件事——把信仰活出来。  信源:央广网——九华山僧侣圆寂后多“坐缸” 3年不腐便塑成金身

0 阅读:82
老阿七说史

老阿七说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