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刑期”已到!从李成钢口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刚刚结束在吉隆坡的中美经贸会谈

士气沉沉 2025-10-28 02:16:30

荷兰 “刑期” 已到!从李成钢口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刚刚结束在吉隆坡的中美经贸会谈已经取得了初步共识,中美贸易之战不出意外会在近期落幕。 10 月 26 日,吉隆坡谈判闭幕后的新闻通气会上,中方代表李成钢透露出关键信号。 他提到双方达成 “初步框架性协议”,美方已明确取消原计划 11 月 1 日起对中国商品加征 100% 关税的方案。 这一结果超出外界预期,也让此前紧跟美国对华限制步伐的荷兰,陷入战略被动。 中美走向缓和的逻辑早已清晰。 贸易战本质是双刃剑,美国劳工部数据显示,加征关税已让美国制造业成本上升 12%,零售物价指数连续 18 个月高于警戒线。 要知道,这个100%的关税方案,在此前被看作是美国压上全部筹码的“终极王牌”,是一种近乎极限施压的手段。 它的取消,不仅仅是关税数字的回落,更像是一个强烈的信号,表明持续数年的贸易对抗可能真的要迎来拐点了。这背后反映出的,是美方态度的一次微妙但重大的转变。 当全球都在消化这个信息时,有一个国家的表情恐怕最为复杂,那就是荷兰。这个欧洲国家,在过去的几年里,紧紧跟随美国的步伐,在对华高科技出口,特别是光刻机等关键领域设置了重重障碍。 如今,中美这两个棋盘上的主角突然开始握手言和,荷兰发现自己被晾在了一个尴尬的位置上,前不着村,后不着店,战略上瞬间陷入了被动。 其实,中美走向缓和的逻辑,早已在现实的压力下变得清晰可见。贸易战从来都不是单方面的惩罚,它更像一柄锋利无比的双刃剑,在挥向对方的同时,也深深地割伤了自己。 美国自己公布的数据也说明了问题,美国劳工部的统计显示,加征的关税层层传导,已经让本土制造业的成本飙升了整整12%。这可不是一个小数目,它直接挤压了企业的利润空间,削弱了产品的全球竞争力。 更直观的感受体现在普通民众的生活里,美国的零售物价指数已经连续18个月高于警戒线,从超市里的牛奶面包到商场的服装鞋帽,价格的上涨无处不在。 这种由贸易政策带来的通胀压力,正逐渐转化为社会层面的不满情绪,让华盛顿的决策者们不得不重新审视这场对抗的真实代价。 有意思的是,当中美这两个经济体量最大的国家开始重新校准彼此的关系时,全球的供应链和科技版图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 那些曾经以为可以一边倒地站队,就能在未来的格局中分得一杯羹的国家,现在可能需要重新盘算一下自己的账本了。 荷兰的困境,恰恰是这种战略误判的缩影。它为了配合美国的“小院高墙”策略,牺牲了与中国的巨大市场合作,尤其是在半导体这个核心产业上。 ASML作为全球光刻机的巨头,中国市场对其未来的增长至关重要。当美国可能为了缓解自身经济压力而选择与中国缓和时,荷兰此前所做的种种限制,就变成了单纯的“自我牺牲”,既没能换来预期的战略回报,又得罪了重要的商业伙伴。 吉隆坡的这次会谈,或许只是一个开始。所谓的“初步框架性协议”,里面具体包含了哪些内容,是仅仅局限于关税,还是触及了更深层次的科技合作与市场准入问题,这些都还留有悬念。 但无论如何,它都预示着那种非黑即白、你死我活的对抗模式正在被一种更加务实和理性的态度所取代。 这对于厌倦了不确定性全球商界来说,无疑是一个好消息。然而,对于那些在对抗中选错了边,或者过早地押注于一方的参与者来说,这阵暖风可能吹得有些刺骨。 他们需要面对的,是如何修复受损的关系,以及如何在一个重新走向合作的世界里,找到自己新的定位。这场大戏的帷幕才刚刚拉开一角,未来的走向充满了变数,也充满了看点。 对于这件事,你怎么看?你认为这会是全球经贸关系彻底回暖的信号,还仅仅是暴风雨前的一次短暂平静?欢迎留下你的观点。

0 阅读:7

猜你喜欢

士气沉沉

士气沉沉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