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人开始担心吃不上豆腐。在给进口美国大豆造势呢,等火候到了,韩国政客就能帮助美国爹解决大豆销路问题了。 笑死,准备囤美国爸爸的大豆还要找这么多理由,还什么用国内高价大豆,你们国内能种几颗。 豆腐在韩国人的饮食里,早就不是简单的食材了。早餐的豆腐脑、午餐的豆腐汤、晚餐的煎豆腐,就连街头小吃都少不了炸豆腐串,一天三顿离了它都觉得不自在。可很少有人知道,韩国每生产10斤豆腐,就需要8斤以上的大豆,而这些大豆,绝大多数都依赖进口——本土大豆自给率常年徘徊在3%到5%之间,说白了,韩国人的豆腐自由,从根上就攥在外国大豆供应商手里。 这两年韩国本土大豆确实有点“不给力”。去年夏天的持续暴雨淹了不少南部农田,大豆减产近三成,今年春天又遇上倒春寒,播种期推迟了半个月,收成更是没指望。本来本土大豆就少,这下更是雪上加霜,价格直接飙到了每公斤2.3万韩元,比三年前涨了一倍还多。可就算价格再高,也填不满市场缺口,豆腐厂老板们只能盯着进口渠道,可国际大豆价格也在波动,运输成本跟着油价涨,不少小作坊都快撑不下去了。 就在这个节骨眼上,韩国政客开始频繁提“美国大豆”。他们在电视节目里说“美国大豆产量稳定,价格比本土大豆低40%”,在听证会上强调“进口美国大豆能立刻缓解豆腐短缺”,甚至有议员直接喊话“为了民众的餐桌,要加快与美国的大豆贸易谈判”。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这根本不是单纯解决民生问题。美国大豆产业这些年一直受库存积压困扰,去年的大豆库存高达15亿蒲式耳,急着找出口,而韩国作为美国在亚洲的重要盟友,早就被列为重点“消化市场”。 更有意思的是,韩国不是没尝试过扶持本土大豆种植。前几年政府推出过“大豆补贴计划”,给种植大豆的农民每公顷补贴300万韩元,可效果甚微。韩国山地多、平原少,适合种大豆的耕地有限,再加上人工成本高,就算有补贴,农民种大豆的收益也远不如种大米、蔬菜。反观美国,中部大平原适合大规模机械化种植,加上政府每年给大豆农场主的补贴高达数百亿美元,成本被压得极低,运到韩国的到岸价,比韩国本土大豆的生产成本还低,豆腐厂自然愿意选便宜的。 首尔明洞一家开了二十年的豆腐坊老板李顺福,最近愁得睡不着觉。他告诉记者,以前还能混着用点本土大豆,保证豆腐口感,现在本土大豆又贵又难买,只能全用美国大豆。可美国大豆含油量高、蛋白质比例和本土大豆有差异,做出来的豆腐口感发柴,老顾客都抱怨“没以前好吃了”。更让他无奈的是,就算用了美国大豆,豆腐价格还是得涨,不然根本覆盖成本,“以前一块豆腐卖1500韩元,现在得卖2200,客人少了不少,再这样下去只能关门”。 普通民众也被这场“豆腐焦虑”裹挟。家庭主妇金敏智每周去超市都要盯着豆腐货架,“以前随便拿,现在得早点去,晚了就只剩碎的了”。有老人感叹,活了一辈子没见过吃豆腐还要抢,“政客们天天说解决问题,可问题到底是豆腐不够,还是有人借着豆腐帮美国卖大豆?” 其实这事的核心根本不是“吃不吃得上豆腐”,而是韩国在贸易依附里的被动。明明是自己的民生需求,却成了政客讨好美国的筹码;明明想保护本土农业,却因为成本和政策不到位难以实现。美国大豆确实能解燃眉之急,但长期依赖下去,韩国的大豆产业只会越来越弱,未来就算想摆脱依赖,恐怕都没了底气。 难道民生问题就该成为政治交易的牺牲品?韩国的本土农业,真的只能在低价进口农产品面前节节败退?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