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我国花高价聘请美国飞行员试飞运8C,谁曾想在关键时刻,他却怂了,之后,一名中国飞行员站了出来!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90年,中国航空工业迎来了一场生死攸关的考验,运-8C运输机,这架肩负着中国空军战略投送未来的大型运输机,在研制过程中被“大吨位失速”试飞挡住了前进的步伐,这是一项国际航空界公认的“死亡科目”,飞机满载时故意减速到临界失速状态,测试它的极限性能,稍有闪失,就可能机毁人亡。 为了攻克这道技术难关,研制单位下了大力气,请来了一位美国资深试飞员,这位外籍专家履历辉煌,飞过上百种机型,累计飞行超过万小时,是国际试飞界的“活字典”,为了这次合作,中国方面开出了高价,每日薪酬高达上千美元,相较于当时普通工人每月几百元的收入,这简直是一笔天文数字。 美国试飞员的到来让项目组看到了一丝希望,他先完成了“小吨位失速”试飞任务,飞机的表现让他竖起了大拇指,在场的中国工程师们松了一口气,似乎一切都在朝着好的方向发展,然而,当他听说接下来要进行“大吨位失速”试飞时,坚决拒绝了,他明确表示,这项任务风险极高,不值得他拿职业生涯做赌注。 场面瞬间冷了下来,整个试飞计划陷入了停滞,就在所有人愁眉不展时,试飞大队大队长邹延龄站了出来,这位中国首席试飞员没有太多豪言壮语,只是坚定地承担下了这个任务,这不仅仅是因为他的职责,更是因为他心中装着一个信念——让国产飞机飞得更高、更远。 试飞前的准备时间里,邹延龄埋头于各类数据,他反复推演可能出现的失速情景,与工程师们研究每一个细节,他自知风险极高,但没有丝毫退缩的念头,对他而言,这不仅是一场技术上的挑战,更是一场对自己意志的考验。 1990年11月26日,试飞的日子到了,清晨,机场上的氛围格外凝重,塔台里坐满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跑道边严阵以待的消防车、救护车静默无声,邹延龄穿着蓝色飞行服,像往常一样早早来到机场,他绕着飞机检查了一圈,拍了拍机身,随后钻进驾驶舱。 运-8C载着60吨重物缓缓滑向跑道,飞机的轰鸣声打破了清晨的寂静,随着塔台的一声令下,飞机腾空而起,直冲6000米高空,邹延龄稳稳地操作着飞机,按照规定程序逐步减速,速度从600公里每小时开始下降,当指针指向175公里时,飞机剧烈抖动,机头开始下坠。 这是预期之内的表现,按常规操作,这时可以结束试飞了,但邹延龄没有停下,他想要摸清这架飞机的真正极限,速度继续下降,170、165、160……当指针指向159公里时,意外发生了,飞机尾翼突然发出一声巨响,机身像断线的风筝一样急速下坠,地面监控中心一片死寂,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 这种极限失速状态下,飞行员只有短短的十几秒时间可以挽回局势,稍有迟疑,就可能坠毁,此刻,邹延龄展现出了超乎常人的冷静,他迅速推油门、压操纵杆、蹬方向舵,动作精准而果断,几秒钟后,机身开始减缓抖动,下坠速度逐渐放缓,最终恢复了平稳飞行。 当运-8C安全着陆时,整个机场瞬间沸腾了,掌声、欢呼声此起彼伏,那一刻,所有人都知道,中国航空人用智慧和胆识突破了国际航空界的禁区,这次试飞不仅成功摸清了运-8C的极限性能,还将同类飞机的失速速度从175公里降低到了159公里,这一突破,不仅证明了国产飞机的性能,更让国际同行刮目相看。 对于邹延龄来说,这只是一次任务,他从未向外界提过自己为此付出的努力和承担的风险,他的飞行日志里写着“为国试飞,无上光荣”几个字,简单却有力,与外国试飞员动辄拿走百万美元报酬相比,邹延龄和他的团队仅仅获得了3万元的风险奖金,但他从不觉得自己吃了亏,因为他知道肩上扛着的,是中国航空工业的未来。 三年后,邹延龄再次挑战了一个高风险试飞任务——“发动机空中停车再启动”,这项试飞要求在高空关闭发动机,等待数分钟后重新启动,稍有不慎就可能导致飞机失控坠毁,为了这次试飞,他甚至提前写好了遗书,交给了大队政委保管,试飞当天,他依旧坚定地走上飞机,最终用20秒完成了21个标准动作,成功启动了发动机。 邹延龄的勇气和专业精神让人动容,他的妻子罗秋秀一直默默支持着他,每次执行高风险任务前,邹延龄都会在家里的茶几上放一包未开封的烟,这成了夫妻俩之间无声的约定,尽管内心充满担忧,罗秋秀从未动摇过对丈夫事业的支持。 运-8C的成功只是中国航空工业发展的一个缩影,从运-8到C919,中国飞机逐渐从追赶者变成了引领者,在这段漫长的征程中,无数像邹延龄一样的试飞员,用自己的生命和意志,一次次突破技术的瓶颈,为中国航空事业注入了不朽的精神。 信息来源:特级飞行员邹延龄——CCTV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