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宁弟弟赴八宝山送别时,说出先生最后遗愿:“我老了,不能再写书,但希望更多人来写这本书。” 这句临终牵挂,让百年人生的重量,落在了“传承”二字上。 他是父亲杨武之“有生应感国恩宏”的践行者——早年负笈海外,在诺贝尔奖领奖台写下华人姓名;晚年扎根清华,把“杨-米尔斯场”的推导,化作给大一新生的基础课讲义。 父亲曾因他入美籍难释怀,直到看见他为中国物理“指路”:捐出美国房产筹建高等研究院,95岁仍在科学馆查阅资料,临终前最后一封邮件是“请继续努力”。 “归根居”的窗外,清华园的银杏又黄了。那个说“我的一生是个圆”的老人,用前半生吃透西方科学,后半生把知识熬成种子——培养人才、引进大师、推动交流,让“中国物理大放光明”的预言,正在年轻一代手中成真。 弟弟说“现在所有人都理解了他”,这份理解里,藏着一个科学家最朴素的信念: 学贯中西不是目的,让世界看见中国的科学脊梁,才是他跨越百年的“共同途”。 杨振宁遗愿里的中国心 归根老人的科学传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