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着一众欧盟领导人的面,马克龙撂下狠话:“中国再不放开稀土出口管制,欧盟忍无可忍

经略简料 2025-10-27 17:09:15

当着一众欧盟领导人的面,马克龙撂下狠话:“中国再不放开稀土出口管制,欧盟忍无可忍,就该启动‘核选项’了。”德国总理默茨承认,各国确实讨论了反胁迫措施,可谁也没敢拍板说用。最后把皮球踢给了欧盟委员会,让他们去决定要不要按这个按钮。 当法国总统马克龙公开声称欧盟应考虑启用“核选项”时,一场围绕中国稀土出口管制的博弈被推到了聚光灯下。 这枚所谓的“核按钮”,即欧盟的《反胁迫工具法案》,不仅未能形成有效威慑,反而暴露出欧盟自身在政治、法律和经济三个维度的深层困境。 这个工具更像一个服务于内部政治表演的道具。 对马克龙而言,在国内支持率一度跌至17%的困境中,对外展现强硬是重塑形象的有效策略。他高举“战略自主”旗帜,试图在欧盟舞台上扮演领导者角色,但这背后带有明显的政治投机色彩。 毕竟,法国标致汽车的混动电机,其核心稀土材料仍有70%来自中国。 这种看似强硬的 “表演式” 姿态,在欧盟内部并没有得到所有成员国的一致认同与响应。德国领导人默茨坦承,尽管各国讨论过反制措施,但最终“谁也没敢拍板”。 这种迟疑不定的态度,恰恰暴露了欧盟内部存在的离心力量。匈牙利等国因从对华投资中获益而反对冲突,而意大利、西班牙等国则因深度依赖中国供应链而可能反对强硬措施。最终,这个烫手山芋被踢给了欧盟委员会,形成了“谁都想表态,谁都不愿负责”的局面。 从法律和程序上看,这部2023年生效的法案本身也存在结构性缺陷。要启动这一程序,有两个核心条件:一是必须获得至少 15 个成员国的同意,二是这些同意国的人口总和需达到欧盟总人口的 65%。在利益多元的欧盟内部,达成如此高度的共识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更根本的障碍在于,欧盟必须证明中国的举措构成“经济胁迫”。中国将稀土管制定义为基于环保与国家安全的国家主权行为,其开采和冶炼过程对环境的严重污染是公认事实。想在法律上推翻这一点,举证难度极大。 讽刺的是,该法案最初是为应对特朗普政府时期的关税而设计,但即便在那时也未曾启用。自生效以来从未被实际启动过的事实,使其威慑作用远大于实际应用价值,更像一个被束缚的法律工具。 抛开政治与法律障碍,残酷的经济现实决定了启动“核选项”无异于按下一个“自毁按钮”。欧盟所需的稀土中,有高达 92% 都依赖从中国进口,其供应链存在的脆弱问题,不用细究就能看得很清楚。在全球稀土冶炼与加工领域,中国掌握的能力占比超过了九成,处于主导地位。 一旦触发反制,中国只需调整出口配额,就可能让德国汽车业的电动车电池供应链陷入停滞。大众和宝马几乎完全依赖中国稀土,而德国汽车业的现有库存据称仅能维持三到四个月。 中国是大众公司稀土永磁材料的关键来源地,该公司每月的进口量固定在两千吨,这种规模直接反映了其在相关制造领域的刚性需求。 这不仅可能让欧洲电动车单车成本上涨三至四万元人民币,更可能威胁到德国3700亿欧元的产值,相当于其GDP的9%,以及400万个就业岗位。面对如此后果,欧盟的“B计划”显得无力。 其本土稀土加工厂最早要到2028年才能投产,且技术落后中国至少五年,甚至无法处理关键的重稀土。中国过往对法国白兰地、立陶宛的反制案例也已证明,它有能力让对手感到切肤之痛。 归根结底,欧盟的“核选项”在政治上制造分裂,在法律上难以施行,在经济上则意味着自我伤害。这个空转的按钮,暴露了对抗性思维的虚弱。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已为 12 家欧洲企业办理出口许可,这一行为本身就暗示着,双方在规则框架下开展合作的渠道并未中断,依然是畅通的。 对欧盟而言,真正的出路在于正视相互依存的现实,通过平等对话构建稳定的合作框架,而非沉迷于一场赢不了的豪赌。 信息来源:观察者网——马克龙急得跳脚:真没招,欧盟就对中国启动“核选项”

0 阅读:48
经略简料

经略简料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