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吉隆坡谈判落幕:没有输家的博弈,规则重塑下的“默契退让” 当地时间10月25日至26日,中美双方在马来西亚吉隆坡举行第五轮经贸磋商。这场被外媒称为“镜头前的心理战”最终以“初步共识”收场,但舆论更关注的是:究竟是美国让步更多,还是中国展现了更大灵活性? 一、谈判桌上的“表象”与“里子” 从双方释放的信号看,美方在关税和农产品议题上态度明显软化。 - 关税威胁退潮:特朗普公开承认“对华加征157%关税不可持续”,并暗示可能放弃100%关税计划。美国财长贝森特更直言,关税威胁“阶段已结束”,双方同意延长对等关税暂停期。 - 农产品采购重启:中方同意恢复进口美国大豆,以缓解美方农业州压力(2025年9月中国大豆进口量创七年新低,导致美农民库存积压超27%)。 中方的“退让”则更隐晦: - 稀土管控“灵活化”:中方虽未全面开放稀土出口,但提出推迟一年实施新的稀土许可制度,并强调“基于国家安全”的管控原则。 - 关税暂停期延长:双方同意继续暂缓加征关税,为后续谈判争取时间。 二、谁让步更多?关键看“筹码”与“底线” 1. 美国的“战略收缩” - 经济压力倒逼:美国通胀高企(9月CPI超3%),加征关税导致家电、家具等消费品价格飙升20%以上,消费者年支出或增加千亿美元。 - 中期选举危机:农业州是特朗普票仓,大豆滞销直接威胁其政治基本盘。 2. 中国的“主动规则权” - 稀土“卡脖子”效应:中国控制全球70%稀土开采和90%精炼产能,美方军工产业70%依赖中国稀土,短期内难以替代。 - 反制措施显威慑:中方对美森轮船公司收取445.8万元特别港务费,展示“对等反制”能力。 结论:美方在战术层面(关税、农产品)让步更明显,而中方在战略层面(规则话语权、稀土管控)守住核心利益,形成“美退中守”的默契平衡。 三、谈判背后的“深层博弈” 1. 规则主导权之争 - 中方通过“平等对话”姿态,打破美方“施压-威胁”模式,谈判中主动设定议题(如要求全面取消2018年以来关税)。 - 美方从“单边霸权”转向“务实协商”,承认需“平衡而非脱钩”。 2. 全球供应链重塑 - 美方试图通过关税施压重构产业链,但中国加速国产替代(如半导体、新能源),并扩大南美、东南亚供应链布局。 - 中方稀土管控和《稀土管理条例》实施,倒逼美国军工企业寻求替代方案,但短期内难以突破。 四、对普通人意味着什么? - 进口商品价格趋稳:关税休战或缓解电子产品、汽车等商品涨价压力。 - 就业与产业机会:中国制造业供应链稳定性提升,国产替代加速(如芯片、医疗器械)。 - 全球化预期调整:APEC会议前达成共识,释放多边合作信号,但“有限脱钩”风险仍存。 五、未来悬念:协议能否落地? 尽管双方同意“履行国内批准程序”,但三大风险不容忽视: 1. 美国政策反复性:特朗普曾多次推翻谈判成果,若中期选举失利,可能重启对抗。 2. 技术管制矛盾:半导体国产化率目标(中国70% vs 美国50%)或成后续谈判焦点。 3. 地缘政治干扰:台湾问题、南海争端可能随时冲击经贸互信。 总结:中美这场谈判没有“绝对赢家”,只有“动态平衡”。美方在关税上让步,是为缓解国内压力;中方在规则上坚守,是为争取长期主动。未来的较量,或将从“关税战场”转向“科技与规则制高点”。普通人的钱包、就业和消费选择,都将成为这场博弈的缩影。 (本文综合自多方消息来源,分析仅供参考)
荷兰“刑期”已到!从李成钢口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刚刚结束在吉隆坡的中美经贸会谈已
【7评论】【20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