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23日,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数万人举行反战游行,总理欧尔班现身游行,发表讲话:“那些对战争说不的人,与我们同在,我们不会参战,我们不会为乌克兰牺牲!” 一个国家的总理,不是在议会里,不是在发布会上,而是直接走上街头,站在成千上万的支持者中间,发表如此旗帜鲜明的反战宣言。 这在当今的欧洲,简直就像往平静的湖里扔了块大石头,激起的涟漪足以让布鲁塞尔和华盛顿都感到一阵不安。当几乎所有西方领导人都在用最严厉的措辞谴责俄罗斯,并承诺对乌克兰进行无限期支持的时候,欧尔班这番话,无异于一声响亮的“不”。 但这番话之所以有如此大的号召力,并不仅仅因为欧尔班个人的魅力,更深层次的原因,藏在匈牙利人的集体记忆里。10月23日,这个日子选得本身就极具深意。 它不是普通的一天,而是匈牙利1956年革命的纪念日。在那场反抗苏联控制的血腥起义中,匈牙利人民曾以为会得到西方的援助,但最终却只能独自面对坦克的碾压。 这段历史,是匈牙利人心中一道深深的伤疤,也是他们对外部承诺和卷入大国冲突抱有天然警惕的根源。 欧尔班巧妙地拨动了历史记忆这根最敏感的弦,他将当前的俄乌冲突,暗喻为一场新的“大国游戏”,而匈牙利,绝不能再次成为别人棋盘上的牺牲品。他口中的“我们不会为乌克兰牺牲”,实际上是在对匈牙利人民说:“我绝不会让1956年的悲剧重演。” 欧尔班的这番操作,可以说是他一贯政治逻辑的延续。多年来,他一直高举“匈牙利优先”的大旗,在欧盟内部扮演着那个总爱唱反调的“刺头”角色。 无论是难民问题、司法改革还是能源政策,他始终将匈牙利的国家利益置于布鲁塞尔的“集体意志”之上。在他看来,所谓的“欧洲团结”,不应该以牺牲匈牙利的主权和经济安全为代价。这次反战游行,更是将他的这套理念推向了高潮。 他将自己塑造成整个欧洲“清醒声音”的代表,一个敢于对“战争狂热”说不的孤胆英雄。这种形象,在国内为他赢得了巨大的支持,也让他在国际舞台上显得格格不入。 当然,政治从来不只是理想和口号,背后全是实打实的利益。匈牙利是欧盟内部最依赖俄罗斯能源的国家之一,它的石油和天然气大部分都来自俄罗斯。 对俄罗斯实施严厉制裁,或者直接切断能源联系,对匈牙利经济来说无异于自杀。欧尔班心里比谁都清楚,冬天暖气费涨上天,老百姓的日子过不下去,他的总理位子也坐不稳。 所以,他的“和平主义”,既是基于历史记忆的战略选择,也是基于现实经济利益的务实考量。他不是不明白地缘政治的复杂性,但他更明白,保住匈牙利人的饭碗和温暖,是他作为总理最首要的责任。 这场游行和欧尔班的讲话,无疑给欧盟的内部团结蒙上了一层新的阴影。它暴露了一个残酷的现实:在面对外部危机时,欧盟这艘大船并非铁板一块,每个成员国都有自己的小算盘。 当一些国家呼吁对俄罗斯采取更激进措施时,欧尔班的声音就像一个刹车,提醒所有人,这场冲突的代价,最终是由每个国家的普通民众来承担的。 他的存在,让欧盟的任何决策都不得不多一层考量,多一分掂肘。俄罗斯也乐于见到这种局面,欧尔班的每一次表态,都会被莫斯科当作宣传材料,用来证明“西方并非铁板一块”,以及“俄罗斯并不孤立”。 那么,欧尔班究竟是欧洲的和平鸽,还是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是在捍卫国家主权,还是在破坏集体安全?这个问题,恐怕没有简单的答案。 从一个角度看,他保护了自己的国家免受战火和能源危机的直接冲击,维护了本国的利益。从另一个角度看,他的立场削弱了西方对俄罗斯的压力,延长了冲突的时间,也让乌克兰的处境变得更加艰难。 他就像一个走在钢丝上的人,一边是匈牙利人民的福祉,一边是欧洲的集体安全。他走得小心翼翼,但每一步都充满了争议。 这场在布达佩斯上演的大戏,最终会把欧洲带向何方?是会有更多国家效仿匈牙利,优先考虑自身利益,导致西方联盟的裂痕越来越大? 还是欧尔班的声音最终会被淹没在主流的谴责声中,成为一个孤独的例外?在一个越来越动荡的世界里,民族主义和集体安全之间的天平,究竟应该如何平衡? 这或许不仅仅是欧尔班需要回答的问题,也是所有欧洲领导人,乃至全世界都需要思考的难题。 信源:央视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