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释放消息了,中美谈判有了新进展!说白了,今天贝森特见到李估计都很吃惊,毕竟贝森特以为中国换人了,没想到还是这个人。贝森特千算万算也没算到,居然还能看到自己的“克星”! 贝森特的吃惊不是没道理,毕竟之前美方一直私下揣测 “中方可能调整谈判团队”,想借着人员变动打乱中方节奏。谁知道中方根本没按美方的剧本走,还是熟悉的谈判代表,熟悉的沉稳风格,这一下就打破了贝森特原本的心理预期。 要知道,这位 “克星” 之前在稀土、关税议题上,多次让美方的施压没讨到好处,比如去年磋商时,硬是顶住美方压力,把稀土出口管制的环保标准讲得明明白白,让美方找不到反驳的理由。 这次再碰面,贝森特面对的不只是一个谈判对手,更是中美博弈态势变化的直观体现 —— 中方早没了过去的被动,反而带着十足的底气,这种气场的转变,估计让贝森特心里也犯了嘀咕。 美国想靠 “拖” 字诀混过去,其实是老习惯了。过去几十年,他们总爱用漫长的谈判消耗对手,仗着自己有技术、金融、市场三大王牌,一边拖着一边给自己国内产业调整争取时间,赌对手先扛不住。 比如以前跟一些小国谈贸易协定,故意把谈判周期拉到三五年,等对方经济扛不住、国内出现分歧,再逼对方签不平等条款,这套打法以前确实屡试不爽。 这次对中国,美方估计也想故技重施,觉得拖着能让中国在新能源、半导体等领域的发展受影响,还能给美国农场主、企业争取缓冲时间。可他们没算到,中国早就不是以前那个只能被动接招的角色了。 现在的 “攻守易型”,从大豆和稀土这两件事上就能看得明明白白。先说说大豆,美国中西部的农场主以前靠对华出口赚得盆满钵满,可现在中国早调整了进口来源。 2024 年前三季度,中国从巴西进口大豆 5200 万吨,占总进口量的 65%,从美国进口的只有 1800 万吨,比 2020 年巅峰时少了近一半。 而且中国还在阿根廷、巴拉圭建了大豆加工基地,以后对美大豆的依赖只会更低。美国农场主早就急了,今年上半年有超过 300 个美国农业团体联名给白宫写信,要求 “别再拖了,赶紧跟中国谈妥大豆出口”。 毕竟再拖下去,他们的仓库都要堆不下,贷款也快还不上了,这种国内压力,让美国的 “拖字诀” 越来越不管用。 稀土更是美国的 “软肋”。美国虽然有芒廷帕斯稀土矿,可开采出来的稀土矿得运到中国加工 —— 因为中国掌握了 90% 以上的稀土分离提纯技术,从稀土矿到能用于新能源汽车电机、F-35 战斗机零部件的高精尖材料,整个产业链中国都攥在手里。 美方这两年喊着要 “重建本土稀土产业链”,可光一个分离厂就需要投资至少 5 亿美元,还得花 5 年以上时间调试技术,2024 年美国本土稀土加工量只够满足自身需求的 15%,剩下的 85% 还得靠中国。 要是谈判一直拖,美国新能源车企、军工企业就得慌了 —— 福特汽车今年本来计划增产电动皮卡,就因为稀土永磁体供应没谱,不得不把产能计划砍了 20%,这种被动,让美国想拖也拖不起。 更关键的是,中国现在有足够的底气扛住美国的 “拖”。以前美国靠芯片禁令想卡中国脖子,结果倒逼中国自主研发 ——2024 年中国自研的 14 纳米芯片量产良率达到 92%,比去年提升了 30%,新能源领域的刀片电池、光伏 HJT 技术更是走在全球前面。 反观美国,芯片企业因为失去中国市场,2024 年营收普遍下滑,英特尔、高通的对华销售额都降了 15% 以上。这种此消彼长的变化,让美国的 “缓兵之计” 变成了 “自我消耗”,再拖下去,受损的只会是美国自己的产业。 这次谈判的新进展,表面上是双方又坐下来谈了,可背后是美国不得不面对 “攻守易型” 的现实。贝森特的吃惊,或许只是个开始,他会慢慢发现,中方的从容不是装出来的,而是有实实在在的产业、市场做支撑。 要是美国还不肯放下身段,继续想着 “拖” 和 “压”,最后只会把自己逼到绝路 —— 毕竟现在的中国,早就有能力、有底气,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谈,也有能力守住自己的利益,不接受任何不公平的条件。 只有真诚、切实的回应中国的合理诉求,这场由美国自己掀起的闹剧才能平稳收场,否则美国打出的“牌”越多,自身承受的损失必定随之增长,届时特朗普要面临的,可就不只是来自大豆农的求助和愤怒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