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马来西亚的谈判终于有官方消息放出来了!根据新华社报道,中美双方就有关议题建设性

烟雨评社 2025-10-27 10:51:56

在马来西亚的谈判终于有官方消息放出来了!根据新华社报道,中美双方就有关议题建设性地探讨了一些妥善处理双方关注的方案,形成了初步共识!据说这次谈判我们的态度异常的强硬,经过两天的激烈谈判,还能形成共识,那么只有一个解释,老美他们开始让步了! 从 10 月 26 号开始,中美经贸团队在吉隆坡谈了整整两天,每天的磋商时间都超过 9 小时,中间连休息间隙都在交换意见,可见双方都没少 “较真”。 知情人士透露,中方这次在关键议题上一点没松口,比如在半导体出口管制问题上,中方明确要求美方解除对中低端芯片制造设备的限制,尤其是用于汽车电子、家电芯片的设备,还拿出了美方之前承诺的 “逐步放宽” 条款,要求对方兑现。 在关税问题上,中方更是直接列出了 2000 多类希望延长暂停加征关税的商品清单,包括机械零件、纺织面料等,态度很明确 —— 不解决这些实际问题,共识就很难谈。 这种强硬不是 “故意抬杠”,而是基于自身利益的明确诉求,毕竟之前几轮谈判里,中方已经做出不少让步,这次也该轮到美方拿出诚意。 美方的让步虽然没明说,但从共识的方向能看出来。新华社提到 “妥善处理双方关注的方案”,结合之前的谈判脉络,大概率涉及农产品和能源合作,美方可能同意扩大大豆、玉米的对华出口配额,还会降低部分农产品的进口检验标准。 比如之前对中国进口美国大豆的 “黄曲霉素检测” 流程,可能会从原来的 7 天缩短到 3 天,这对美国农场主来说是个好消息,毕竟 2024 年美国大豆库存已经达到 5 年来的峰值,再不扩大出口,价格可能还要下跌。 能源方面,美方有消息称会允许更多美国液化天然气企业与中国签订长期供货合同,之前因为政策限制,不少企业只能签短期合同,这次要是放宽,中国能稳定能源进口,美国企业也能拿到长期订单,算是个双赢的让步。 这次共识的形成,其实也离不开双方的 “务实调整”。中方虽然态度强硬,但也在部分议题上体现了灵活性,比如在芬太尼禁毒合作上,中方同意扩大对美通报的前体化学品清单范围,还会和美方建立月度情报共享机制,这正好回应了美方之前的关切。 美方则在中方关心的稀土加工技术合作上松了口,可能会允许中国企业参与美国部分稀土矿的加工项目,要知道美国虽然有稀土矿,但加工技术一直跟不上,之前只能把矿运到中国加工。 现在让中国企业参与,既能解决美方的加工难题,也能让中方获得更多资源渠道,这种 “各让一步” 的务实态度,才让共识有了落地的可能。 共识背后,其实是双方产业的 “现实需求”。中方这边,不少企业等着关税暂停期延长 —— 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的数据显示,2024 年前三季度,受关税影响,中国对美出口机电产品同比下降 5%,要是关税能继续暂停,明年出口预计能回升 3% 到 4%。 美方那边,农场主和能源企业的压力更大,美国大豆协会的数据显示,2024 年美国大豆对华出口量比 2020 年巅峰时少了 30%,不少农场主已经开始减少种植面积,要是这次能扩大出口,至少能缓解部分压力。 这种产业层面的需求,也逼着双方不得不做出让步,毕竟再谈不拢,受损的还是自己国内的企业和民众。 不过也得清醒看到,这只是 “初步共识”,距离真正落地还有不少步骤。接下来中美团队会在两周内通过视频会议敲定具体条款,比如农产品出口的具体数量、关税暂停的时长、半导体设备放宽的具体清单等,然后再分别提交各自国内审批。 美国国会那边可能会有阻力,毕竟共和党里还有不少人反对 “对中国让步”,但民主党近期一直呼吁 “缓解贸易摩擦,降低国内通胀”,加上美国企业的游说,审批通过的可能性不小;中国这边则相对顺利,只要条款符合双方利益,国内流程会比较快。 这次谈判的官方消息,也给中美经贸关系注入了一点 “确定性”。之前因为美方频繁搞小动作,比如突然启动 301 调查,不少企业都在观望,不敢轻易调整生产和出口计划,现在达成初步共识,至少能让市场稍微安心。 不过后续的落实才是关键,要是美方又像之前那样 “谈完反悔”,那共识也只是 “纸上谈兵”。但从目前的情况看,双方都有推动共识落地的动力,毕竟谁都不想再陷入 “边谈边摩擦” 的循环里,尤其是在全球经济复苏放缓的背景下,稳定的经贸合作对谁都重要。 所以,第一天那五个半小时的谈判,能坐下来好好说话,本身就比说什么都重要,全世界的眼睛都盯着吉隆坡,这场发生在马来西亚的会谈,也许就是中美关系未来几年走向的一个岔路口。 信源:界面新闻

0 阅读:46
烟雨评社

烟雨评社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