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商务部国际贸易谈判代表兼副部长李成钢在中美磋商地,向媒体吹风:“今年5月日内瓦磋商以来,中方严格遵循中美元首多次通话共识,诚信、认真地落实经贸磋商达成的共识安排,细心呵护来之不易的、相对稳定的中美经贸合作关系。所以,出现的这些震荡和波动不是中方愿意看到。 要知道,李成钢说的 “5 月日内瓦磋商”,本身就是中美经贸关系缓和的一个重要节点。当时双方围绕农产品采购、知识产权保护、市场准入这些老议题谈了整整三天,最后达成的共识里,明确提到要 “保持沟通渠道畅通,避免经贸摩擦升级”。 之后中方的动作也确实跟上了 —— 根据中国海关总署的数据,今年 6 到 9 月,中国从美国进口的大豆总量达到 1800 万吨,比去年同期增加了 23%。 而且还按照共识里的承诺,加快了对美国医疗器械、汽车零部件的市场准入审核,仅 7 月份就有 12 家美国医疗企业的产品通过审批,顺利进入中国市场。这些实打实的行动,都是中方在照着共识推进的证明。 更能体现中方 “细心呵护” 的,是在一些敏感问题上的克制。比如之前美国在半导体领域又出台了新的出口限制措施,不少人担心中方会立刻采取反制,但中方并没有跟风升级摩擦,反而继续按照之前的约定,保持对美能源产品的进口规模。 今年前三季度,中国从美国进口的液化天然气达到 350 万吨,虽然比去年峰值略低,但在全球能源价格波动的背景下,依然维持着稳定的采购量。美国能源信息署(EIA)的报告里也提到,中国仍是美国液化天然气的第三大买家,这种稳定的合作,正是中方在主动维护经贸关系的体现。 而李成钢提到的 “经贸震荡和波动”,最近确实有不少具体表现。最明显的就是美国近期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关税的传闻,虽然还没正式落地,但已经让不少中美车企慌了神 —— 中国某新能源汽车企业原本计划今年在美建设零部件仓库,现在不得不暂停规划。 美国本土的经销商也开始囤货,担心后续进货成本上涨。还有美国对中国光伏产品的 “双反” 调查,9 月份刚启动,就导致中美光伏产业链的合作节奏被打乱,不少中国光伏企业原本和美国电站签订的供货合同,现在都面临延期风险。 这些波动,显然不是中方希望看到的,毕竟中美经贸合作不是 “零和博弈”,一旦出问题,双方企业都会受影响。 中方的诚意还体现在沟通的主动性上。从 5 月日内瓦磋商之后,中美经贸团队已经进行了 6 次视频通话,每次都是中方主动提出 “梳理共识落实情况,解决新出现的问题”。 就在上个月,中方还邀请美国农业代表团访华,实地考察了黑龙江、山东的大豆加工企业,帮美国农场主对接中国采购商,促成了 30 亿美元的大豆采购意向。这种 “有问题就沟通,有共识就落实” 的态度,和李成钢说的 “认真落实安排” 完全对应上了。 其实中美经贸关系能走到 “相对稳定” 这一步,本身就不容易。2022 年的时候,双方贸易摩擦最激烈时,中国对美出口同比下降了 8%,美国企业在华投资也减少了 15%。 后来经过多轮磋商,直到今年 5 月才终于找到平衡点,二季度中美双边贸易额回升到 1600 亿美元,环比增长 11%,美国在华新设企业数量也增加了 9%。 这份稳定是双方都花了心思的,中方自然会格外珍惜,毕竟对中国企业来说,美国市场是重要的出口目的地,对美国企业而言,中国的超大规模市场和完整产业链也是不可替代的。 就像美国苹果公司,今年三季度在华销售额占全球总销售额的 21%,要是经贸关系波动,这些企业的利益首先会受影响。 李成钢在吹风会上还特别提到,“经贸合作的基础是互信,共识需要双方一起维护”。这话其实点出了关键,中方一直在照着共识做,但经贸关系是双向的,光靠一方努力不够。 现在出现的波动,本质上是单方面政策调整带来的影响,而中方始终保持着克制和理性,就是不想让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互信崩塌。毕竟中美作为全球前两大经济体,经贸关系稳定不仅关乎两国企业和民众的利益,对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也至关重要。 信源:中国商务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