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预料到了印度市场需要特高压技术 也预料到中国企业会积极输出 万万没想到技术合作的结果是亲手培养了竞争对手 保变电气进入印度时满怀信心,印度电力系统长期面临电网损耗高、断电频繁的困境,而中国特高压技术能实现2000公里输电仅损耗0.007秒,本应双赢。中方不仅提供设备,还邀请200名印度工程师来华学习,从变压器制造到电网管理倾囊相授。 问题藏在细节里。印度工程师学成归国后迅速进入本地企业,利用学到的技术打造出本土生产线。与此同时,印度政策悄然转向:外资项目审批周期拉长,关键零部件进口关税上涨,迫使保变电气采购本地替代材料,产品质量随之滑坡。曾经的学生变成竞争对手,熟悉中方技术弱点的他们,在招标中屡屡占优。 更深层的矛盾在于技术保护机制缺失。中国在特高压领域拥有839项行业标准及22项国际标准,但合作初期未建立知识产权防火墙。印度电网公司后来宣称掌握特高压时,其765千伏技术实为中方经验的本地化复制。类似情况在新能源领域亦有征兆,某电池企业海外合作时曾遭遇强制技术转移要求。 教训已经沉淀成规则。如今国家电网出海时,巴西美丽山项目采用设备、标准、运营捆绑输出模式,核心专利通过《专利合作条约》在多个国家布局。技术合作不再是单向传授,而是通过法律与商业条款构筑双向约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