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强教授,再次语出惊人!他说:“中国是人口大国、劳动力大国,人工智能要是把劳动力废了,社会可能会混乱。人工智能到底会不会取代人类的劳动力?”振聋发聩! 原浙大副校长郑强关于AI的警示,最近被亚马逊的一则裁员消息狠狠印证。 十月中旬,这家科技巨头被曝要砍掉全球万名HR团队15%的员工,而替代他们的正是AI—。那些原本负责筛选简历、评估绩效甚至制定裁员名单的“人力管家”,如今成了被算法淘汰的对象。 郑强那句“AI要是把劳动力废了,社会可能会混乱”,在这场“裁人者被裁”的荒诞剧里,有了最现实的注脚。 郑强的担忧从不是危言耸听,而是精准戳中了中国人口基数下的就业软肋。我们总说AI能提效,福建东龙纺织用AI质检把人工成本降了三成多,阿拉尔的大学城商管用智能系统让超市每年省十万人工成本,但这些效率提升的另一面,是传统岗位的快速消失。 东龙纺织的老质检员们,一辈子练出的“火眼金睛”,抵不过AI95%的识别准确率;超市里收银、理货的基础岗位,直接被重力感应货架和人脸识别系统取代。 这种替代已经从体力劳动蔓延到脑力领域,连亚马逊HR这种靠“管人”吃饭的岗位,都因AI简历筛选、智能绩效评估而缩减编制,那些更标准化的行政、数据录入岗位,处境可想而知。 对比中美就业市场的变化,更能看清郑强强调“人口大国”国情的深意。斯坦福大学的研究显示,美国22到25岁青年在AI高暴露行业的就业率下降了13%,但他们10.8%的青年失业率,在中国17.8%的数字面前不值一提。 中国每年上千万高校毕业生涌入市场,而AI正在切断他们的职业起步路径。Meta已经用AI完成了大量基础编码,预测未来一年大部分代码将由机器编写,这意味着计算机专业应届生最依赖的入门岗位正在缩水。 更关键的是,美国青年能通过灵活就业、跨行业流动缓冲冲击,而中国庞大的劳动力规模,让这种“缓冲空间”变得异常狭窄,一旦传统岗位批量消失,新岗位根本来不及消化。 很多人说AI会创造新岗位,却忽略了新旧岗位之间的巨大鸿沟。现在想找能把AI落地到工厂、医院的实操人才,十家企业九家招不到,整个行业的缺口已经到了数百万级别。 但这些高薪的AI运维、算法岗位,跟被替代的质检员、收银员之间,隔着难以逾越的技能壁垒。 杭州高新区的AI招聘会释放一万多岗位,六成要的是“AI+传统行业”的复合型人才,优先考虑有五年以上行业经验的人,那些只会基础操作的普通劳动者,连转型的门都摸不到。 这种“需要的人没有,有的人大批过剩”的失衡,正是郑强担心“社会混乱”的核心,技术迭代的速度,远远超过了劳动力转型的能力。 AI带来的“高效反噬”,更让这种失衡雪上加霜。人们以为技术会解放人力,实际却在加剧职场负担。 亚马逊的AI能24小时无休处理简历,可HR团队剩下的人要花更多时间修正算法的偏见,比如系统会自动过滤掉有育儿空窗期的女性求职者。 美国的研究发现,高AI暴露行业的从业者每周工作时长反而增加了三小时,因为AI完成了70%的基础工作,剩下30%的关键调试、架构优化还得靠人,等于变相增加了工作量。 这种“机器越能干,人越忙”的循环,正在让劳动者陷入“被替代前先被透支”的困境,而这种隐性压力,在就业竞争激烈的中国只会更突出。 中小企业的转型困境,让劳动力问题更难破解。中国八成以上的城镇就业靠中小企业支撑,但它们根本扛不住AI转型的成本。 东龙纺织的AI质检项目能拿国家级奖项,背后有福建移动的5G专网支持,可更多小纺织厂连AI咨询费都付不起,只能在“不转型被淘汰,转型亏不起”的夹缝中挣扎。 当大企业靠AI甩开差距,中小企业只能压缩人力成本,最终受伤的还是那些缺乏技能缓冲的底层劳动者。 郑强说“关键看咱们怎么应对”,这背后其实是技术发展与社会承载的平衡艺术。 欧盟早把技术透明性写进了法律,要求高风险AI必须说清决策依据,避免算法乱裁人;中国也在推AI伦理规范,要求企业把社会责任放在前面。 杭州的“城市大脑”用AI调交通信号灯,既降了拥堵又没让交警大规模失业,这种“技术增量替代”而非“存量淘汰”的模式,才是符合国情的路径。 AI不是洪水猛兽,但也绝非无害的工具。它能让HR省力气,能让工厂提效率,却解决不了人口大国的就业安置难题。 亚马逊的裁员不是终点,传统行业的岗位缩减还在继续,如何让技术进步不踩碎普通人的饭碗,才是真正的考验。 资料:2025-10-25 23:09·海峡新干线 关注 郑强教授,再次语出惊人!他说:“中国是人口大国、劳动力大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