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干部:从扎根田间到坐守办公室,初心当不褪色 上世纪70年代,一万多人的乡

悠闲听雨 2025-10-26 18:38:48

基层干部:从扎根田间到坐守办公室,初心当不褪色 上世纪70年代,一万多人的乡镇以人民公社为载体,干部配置极为精简,通常仅10至20人。彼时的公社干部没有繁杂的分工,却包揽了乡村大小事务——书记、主任、文书、农技干事等核心岗位人员,一人常兼数职,大部分时间都扎根在田间地头、农户家中。他们下乡驻点是常态,吃住在农民家里,从不会白吃白住,总会主动留下伙食费,与群众朝夕相处间摸清农户的急难愁盼。邻里纠纷、土地边界争议、生产难题,只要群众有诉求,一句“到公社去说”,干部们就会耐心调解、全力解决,把矛盾化解在基层,把实事办到群众心坎上,那份“一心一意为人民”的赤诚,至今仍让老一辈村民念念不忘。 如今,许多乡镇的人口已随城镇化流动大幅减少,昔日万人乡镇如今只剩五六千人是常见景象,但干部配置却大幅增加。现在的乡镇,行政编与事业编干部加起来往往有八九十人,有的甚至更多,编制规模是过去的四五倍。可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干部与群众的距离却越来越远。这些干部大多坐守镇上的机关办公室,群众极少能在乡村见到他们的身影。大家说不清他们每日埋首的“数据”“报表”究竟有何实际意义,只知道遇到问题时,再也没有“到公社说理”的便捷——想找干部办事,左问右寻不知其所在办公室,邻里矛盾、民生诉求等实际问题,最终反倒多由派出所出面调解,本应主动作为的乡镇干部却成了“隐形人”。 基层干部是连接党和群众的桥梁,编制扩充本应是为了更好地服务群众、应对复杂的乡村事务。但如今部分基层干部脱离群众、疏于履职的现象,不仅让群众寒了心,也背离了基层工作的初衷。国家亟需加强对基层干部的严格管理,健全监督考核机制,打破“坐办公室混日子”的惰性思维,推动干部走出办公室、重返田间地头。唯有让干部们重新拾起“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的初心,牢记为人民服务的使命,把时间和精力用在解决农村实际问题上,才能让基层治理真正有温度、有实效,让群众再次感受到“干部就在身边、有事有人管”的踏实与安心。

0 阅读:7
悠闲听雨

悠闲听雨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