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刚刚
俄罗斯总统宣布了
2025年10月26日,俄罗斯总统普京宣布,俄方已成功完成“海燕”核动力巡航导弹的关键试验,并强调这款配备核动力装置、具有超远射程的武器全球尚无同类产品。俄军总参谋长格拉西莫夫进一步汇报称,此次试验中导弹飞行了约1.4万公里(持续约15小时),并未达到其极限射程,并成功验证了其规避导弹防御系统的能力。
从技术突破的角度看,这次试验确实是俄方在新型武器研发上的重要进展,但核动力巡航导弹这个概念,其实早有国家尝试过。
美国上世纪50年代就启动了“冥王星”核动力导弹项目,思路和“海燕”有些相似,不过1964年就终止了研发。当时主要是考虑到放射性尾焰对环境和己方的潜在影响,加上后来弹道导弹技术更成熟,性价比更高。
“海燕”的研发之路也不算顺畅,2018年公开初期,几次试射未能达到预期效果,最长飞行时间约2分钟,最短仅数秒后便坠地,直到2023年,普京才提到这款导弹的研制接近完成,能走到关键试验这一步,确实花了不少功夫。
大家更关心的还是辐射问题。之前挪威曾在北极圈监测到微量人造核素,西方有猜测可能和“海燕”试射有关。俄方提及通过新技术控制污染风险,但相关技术细节尚未完全公开,外界对这一点仍有关注。
至于“规避反导系统”的能力,客观说拦截难度确实会增加,但也并非完全无法应对。它是亚音速飞行,时速大概750-900公里,反导系统有更多时间进行追踪和判断,只是其灵活的飞行路线会给拦截带来挑战。
俄方研发这类武器,更多是出于应对自身安全环境的考虑——面对北约东扩和反导系统部署带来的压力,这类“非对称武器”被视为平衡力量的一种选择。
原本计划2025年列装,但现在刚完成关键试验,离真正实战部署还有不少工作要做,比如核反应堆小型化的长期可靠性,目前还没看到详细的公开数据支撑。
其实“海燕”更像一个战略层面的威慑信号,真要投入实际使用,还得考虑环境影响、拦截风险等多重因素,不会轻易动用。
说到底,靠这类武器构建安全感,始终存在一定争议,毕竟它可能让地区军备竞争的氛围更紧张。各国要是能通过对话协商缓解分歧,才是更稳妥的安全路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