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斯克再次评价中国的朱雀3号可回收火箭: “他们至少需要超过5年的时间

高干评世界 2025-10-26 17:44:44

马斯克再次评价中国的朱雀 3 号可回收火箭: “他们至少需要超过 5 年的时间才能达到猎鹰 9 号在可靠性和生产 / 发射频率方面的水平。 到那时,SpaceX 将已转向星舰,其年入轨运载量将达到猎鹰的 100 倍以上。 ” 这番言论在 10 月 24 日通过社交媒体发布后,迅速引发全球航天领域热议。 此时的朱雀 3 号正处于首飞前的关键阶段。 10 月 18 日至 20 日,这款蓝箭航天研制的火箭刚在东风商业航天创新试验区完成加注合练及静态点火试验。 试验覆盖了推进剂全过冷加注、九机点火及牵制等全流程操作,全面检验了测发系统的匹配性。 作为发射前的最后一项大型地面试验,其结果为后续流程奠定了基础。 朱雀 3 号的技术配置被马斯克直接点出特点。 火箭采用不锈钢箭体主结构,配备九台天鹊 - 12A 液氧甲烷发动机,起飞推力超过 750 吨。 一子级安装了栅格舵和着陆支腿等回收装置,设计目标是完成任务后自主返回软着陆。 这种 “猎鹰 9 号架构 + 星舰特性” 的组合,成为马斯克评价的核心依据。 但猎鹰 9 号的现有成就确实构成显著差距。 这款 SpaceX 的主力火箭已累计发射超 500 次,成功率超过 99%。 一级火箭完成 467 次回收,其中 456 次成功,单枚火箭重复使用次数已突破 30 次。 成熟的回收技术与高频发射能力,正是马斯克强调的 “可靠性与生产 / 发射频率” 优势。 蓝箭航天对进度有明确规划。 朱雀 3 号首飞任务分为两个阶段,当前完成的是地面试验阶段。 接下来将开展垂直状态操作演练,返回技术区准备第二阶段 —— 入轨发射与一子级回收尝试。 整个流程按部就班推进,但距离常态化复用仍有距离。 马斯克提及的星舰项目则代表更长远的布局。 这款被他称为 “另一个级别” 的运载工具,目标是实现完全可重复使用。 其设计年入轨运载量将是猎鹰 9 号的 100 倍以上,瞄准大规模星座组网与深空探测需求。 SpaceX 正加速推进该项目,试图拉开代际差距。 航天领域专家对马斯克的 “5 年论” 有不同解读。 有人认为,朱雀 3 号的静态点火试验标志着技术验证取得突破,但从首飞到批量复用需经历多次试验迭代。 猎鹰 9 号从首次回收成功到成熟应用用了约 6 年时间,中国商业航天或可缩短这一周期。 也有观点指出,生产供应链的完善程度将是关键制约因素。 10 月 26 日,蓝箭航天未直接回应马斯克的评价。 其官方渠道仅更新消息,称正基于试验数据细化发射预案,暂无明确首飞时间表。 业内推测,朱雀 3 号的入轨发射与回收尝试可能在年内进行,这将是对技术路线的首次实战检验。 从行业格局看,这场评价背后是航天技术的竞速赛。 中国商业航天以朱雀 3 号为代表,正快速切入可回收火箭赛道。 SpaceX 则试图通过星舰建立新的技术壁垒。 两者的发展路径虽有差异,但都指向 “低成本、高复用” 的核心目标。 马斯克的言论更像是一次行业现状的精准概括。 朱雀 3 号的技术选型展现了追赶者的智慧,直接采用不锈钢与液氧甲烷等前沿配置。 但猎鹰 9 号积累的实战数据与工程经验,确实需要时间追赶。 而星舰的规划,则揭示了未来航天竞争的更高维度。 截至 10 月 26 日,朱雀 3 号仍在技术区进行发射前的最后准备。 马斯克的评价已成为其首飞任务的重要背景注脚。 无论 5 年之期能否实现突破,这场技术比拼都将推动全球商业航天加速发展。 毕竟在探索太空的赛道上,竞争从来都是最好的催化剂。 信源:马斯克发推点评即将首飞的浙产火箭朱雀三号,当天A股航天板块大涨-潮新闻客户端

0 阅读:44
高干评世界

高干评世界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