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智能产业博览会中国大放异彩,孙玉良:无人机正高速飞向全球】当我们抬头望向天

孙王良评 2025-10-26 16:01:42

【世界智能产业博览会中国大放异彩,孙玉良:无人机正高速飞向全球】

当我们抬头望向天空,不再只是仰望蓝天白云,而是看到一场新型经济在缓缓展开的画卷。无人机嗡嗡作响,eVTOL轻盈起降,直升机与固定翼飞机穿梭于城市与乡野之间,中国低空经济正以令人目眩的速度从实验室走向市场,从概念跃入现实。2025年,中国低空经济市场预计将达到1.5万亿元,2035年更有望突破3.5万亿元的天花板。如此庞大的数字背后,是技术积累、政策推动和产业布局的三重发力。

在重庆举行的世界智能产业博览会上,观众体验eVTOL互动专区时的惊呼声,不仅是对科技的好奇,也是对未来生活方式的预演。无人机和低空飞行器早已不仅仅是军事或航拍工具,它们正在逐步渗透农业、物流、工业巡检、文旅灯光表演等各个领域,形成了低空经济的四条主要赛道。每一条赛道背后,都是产业链上下游数以万计的岗位和亿万级市场潜力。

中国低空经济的优势显而易见。无人机核心技术已跻身全球前列,消费级无人机市场占据全球70%以上份额。eVTOL领域,中国与美国、德国并驾齐驱,关键零部件如电池、电机、碳纤维复材等实现自主可控,具备垂直整合能力。这意味着,中国不仅能做飞机,还能从零部件到系统整体完成全产业链布局,为低空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坚实基础。

然而,产业发展并非一帆风顺。沈映春教授指出,多种“低空经济+”场景闭环仍在建设中,法规体系、空域放开、适航标准、配套基础设施等问题仍需突破。无人机与eVTOL的发展不仅需要技术支撑,更离不开政策和基础设施的配合。空域有限、充电设施不足、机场建设滞后,这些现实问题正成为低空经济的掣肘。

技术创新是低空经济的另一道门槛。无人机在农林植保、货物吊运中已初步形成商业模式,但电池续航和智能化控制仍制约作业效率。如何实现自动避障、边缘计算处理、任务智能调度,是产业迈向无人化、智能化的核心关键。真正的无人机,不再需要飞手,能够在全自动机场自主换电池、挂载吊舱与传感器,调度中心可在千里之外下达任务指令。这一趋势预示着,中国低空经济正在进入一个高度智能化的新阶段。

海外市场的潜力同样巨大。阿根廷农业对无人机需求旺盛,但现有产品标准化过高,无法完全适应当地作物类型、地理气候和运营模式。中国企业通过针对性定制软硬件、优化飞行算法,能够更好地服务海外市场。巴西、乌拉圭、玻利维亚等拉美国家同样面临类似需求,低空经济的国际化不仅意味着产品出口,更是标准和技术输出的机会。中国无人机标准若能被国际市场接受,将成为技术话语权的重要标志。

当然,海外拓展也伴随挑战。无人机出口涉及技术转让、适航证书、合规管理和数据保护等多重约束。拉美国家对个人信息和隐私保护高度重视,中国企业必须在保持技术领先的同时,灵活应对各国监管要求。这既是市场壁垒,也是竞争优势的塑造机会。

低空经济的未来,是城市与乡野、国内与海外、产业链上下游深度连接的未来。它不仅关乎经济数字,更关乎人和物的流动效率、资源配置优化和创新活力释放。安全可控、智能化、无人化、绿色化,将成为理想业态的四大特征。每一次飞行,每一次任务的完成,都是技术与市场、政策与实践的多重交融。

从无人机农药喷洒,到eVTOL载人运输,从工业巡检到海外农业定制,中国低空经济正在逐渐成型。它不是单纯的科技炫技,而是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是产业升级与国际竞争的新战场。未来,当更多中国制造的无人机在全球天空自由穿梭时,这不仅是中国技术的崛起,更是低空经济撬动全球产业链的前奏。

在政策支持、技术创新和产业拓展的多重作用下,中国低空经济已经不再是概念或幻想,而是一个正在腾飞的现实。每一次起降,每一条航线,都预示着未来中国低空经济的无限可能,也昭示着中国科技与经济正以前所未有的姿态,走向世界。

0 阅读:0
孙王良评

孙王良评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