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岁博导去世前刚给学生划重点:他那张满满的时间表,唯独少了“休息”这一项 看到湘潭大学刘昊霖教授去世的消息,心里特别不是滋味。 他才37岁,评上教授不到一年,是学院的博导、骨干教师,学生们喜欢他,说他“非常负责非常有耐心”。去世前一天,他还站在讲台上给学生们上最后一节Linux课,划了重点。有学生录了音,现在那段录音成了纪念。 翻看他的履历,时间被填得满满当当: 2006年上大学,2010年硕博连读,2015年博士毕业直接任教。从青椒到教授,他只用了不到十年。这十年里,他是湖南省芙蓉青年人才、青年骨干教师,主持7项国家基金项目,发表20多篇论文,授权10多项专利…… 这些成就背后,是一个几乎没有停歇过的人生。 我仔细看了看他这19年的轨迹——从19岁进大学到37岁离开,正好是人生精力最旺盛的时期。可是在这张密密麻麻的时间表上,你有看到“健身”“运动”“休息”这些项目吗? 我没有看到。 我相信他不是不想锻炼,是真的挤不出时间。 从本科到博士,他要读那么多书、做那么多实验;当了老师,要上课、带学生、申请项目、做研究、发论文……每一样都要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一天就24小时,顾得了这头,就顾不了那头。 我们身边这样的例子还少吗?多少高素质人才,把全部时间都用在了学习和科研上,身体却在这个过程中一点点被透支。大脑越来越强大,身体却越来越跟不上。 这不是个例,而是一种现象。 我们的教育体系培养了一个顶尖的大脑,却忘了提醒他:这个大脑需要一副健康的身体来支撑。 刘教授的研究方向是边缘智能、算力网络——都是前沿领域,需要不断学习追赶。可以想象,他生命的最后几年,一定是在高强度的工作中度过的。评上教授不是终点,反而是新的起点,更多的项目、更多的责任在等着他。 学生说,那天上课时他一切如常。谁想到,这竟是他最后一课。 他那张满满的时间表,如果非要找出一块空白,大概就是留给自己、留给生活、留给健康的那部分。而这部分的缺失,最终让一切戛然而止。 我们总是赞美奋斗,赞美奉献,这没有错。但如果奋斗的代价是健康的身体,这样的代价是否太过沉重? 刘教授的学生说,还期待着下次课能再听他讲课。可是,没有下次了。 一个37岁的教授,本该有更长的学术生命,培养更多学生,做出更多成果。可现在,这一切都画上了句号。 他的离开,给我们敲了一记警钟:无论多么忙碌,请一定给健康留出时间。锻炼身体不是浪费时间的消遣,而是保证我们能走得更远的基本投入。 那张写满成就的时间表上,最该早早写上的,是“休息”和“健康”这一项。可惜,明白这个道理时,往往已经太晚了。 希望在天堂,他能够好好休息。也希望还在奋斗的每一个人,能从他的离开中懂得:真正的成功,不仅在于你走了多远,还在于你能走多久。 爆料 分享今日的感悟 教育 情感 健康真探社 爆料 注:取材网络,如有侵权和不实之处,敬请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