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一旦开战,美国的第一击,不会是航母,也不是导弹,而是直奔中国的“眼睛”——北斗系统。但问题是:美国真能打掉北斗,中国导弹会不会就变成无头苍蝇? 但是北斗系统并不是一个容易摧毁的目标。 它由三种不同轨道的卫星组成,包括距离地面三万六千公里的静止轨道、覆盖亚太地区的倾斜轨道和全球运行的中圆轨道。 这种复杂结构让北斗系统具备了天然的抗打击能力。 先说说北斗系统本身的抗打击能力。北斗不是单一的卫星集群,而是由不同轨道的卫星组成的立体网络,包括地球静止轨道卫星、倾斜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和中圆地球轨道卫星。 总共在轨卫星数量常年保持在 30 颗以上,这种多轨道布局本身就有很强的抗干扰性,就算部分卫星受影响,剩下的卫星也能快速补位。 而且北斗卫星都有抗辐射、抗撞击的设计,美国前空军参谋长马克・韦尔什曾在报告里提到,美军想完全摧毁北斗系统,需要同时对多个轨道的卫星发动精准打击,难度比想象中高得多,毕竟卫星在太空的移动轨迹难以精准锁定,还得突破中国的太空监测网络。 更关键的是北斗的地面备份体系。中国在全国范围内建了大量北斗地面增强站,这些站点能接收卫星信号并进行优化,就算卫星信号暂时受影响,地面站也能通过其他技术手段提供临时定位服务。 比如在山区、峡谷这些卫星信号弱的地方,地面增强站就能保障定位精度在 1 米以内。而且北斗还有短报文通信功能,就算导航信号被干扰,导弹也能通过短报文接收指令,这种 “导航 + 通信” 一体的设计,让北斗不像美国 GPS 那样单纯依赖导航信号,多了一层保障。 再看中国导弹的制导方式,根本不是只靠北斗。很多人以为导弹只能靠卫星导航,其实中国早就发展了多模制导技术。比如东风系列导弹,除了北斗导航,还能靠惯性制导、地形匹配制导、景象匹配制导。 惯性制导是靠导弹内部的陀螺仪和加速度计,就算没有任何外部信号,也能根据预设参数飞向目标,这种技术中国已经发展了几十年,精度能控制在几十米以内。 地形匹配制导则是通过导弹携带的雷达或光学设备,对比飞行路径中的地形特征和预设数据,调整飞行轨迹,像东风 - 10 巡航导弹就常用这种方式,就算北斗信号没了,也能精准打击地面固定目标。 还有抗干扰技术的加持。中国在电子对抗领域的发展一直很重视,专门针对卫星导航干扰开发了多种反制设备。 比如车载、舰载的北斗抗干扰终端,能过滤掉敌方的干扰信号,保障导航精度。解放军报曾报道过,在某次演训中,模拟敌方对北斗信号进行强干扰,可配备了抗干扰终端的导弹依然准确命中目标。 而且中国还在发展无源定位技术,就算不依赖卫星信号,也能通过接收敌方雷达、通信信号来定位目标,这种技术让导弹在复杂电磁环境下也能找到打击方向。 美国其实也清楚打北斗没那么容易。美国兰德公司 2023 年发布的《中美军事技术对比报告》里提到,北斗系统的冗余设计和中国导弹的多制导体系,让美军摧毁北斗并瘫痪中国导弹的可能性极低。 反而美军自己的 GPS 系统,因为卫星数量相对较少,且部分卫星服役时间较长,抗打击能力未必比北斗强。之前美军在太平洋的演训中,就曾模拟 GPS 信号中断,结果不少装备出现定位偏差,这也从侧面说明单一依赖卫星导航的风险更大。 所以说,就算美国真的想打北斗的主意,也很难达到预期效果。北斗的多轨道、多备份设计,加上中国导弹的多制导方式,早就构建起了一套完整的抗干扰体系。 担心中国导弹变成无头苍蝇,其实是忽略了中国在国防科技领域的长期布局,毕竟在关键技术上,中国早就做好了应对各种风险的准备。 当中国把DN-3导弹竖在发射架时,答案已经写在五角大楼的推演报告里:“摧毁北斗的收益,抵不过失去GPS的疼痛”。 信源:中华网热点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