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窑里的生死救援:西路军战士杜万荣的绝境重生 1937年,西路军副营长杜万荣与三名战友被活埋在炸塌的煤窑里。就在他们感觉呼吸越来越费劲时,堵塞的窑洞突然露出一丝微弱的亮光:“喂,你们还活着吗?” 那声音带着西北黄土高原特有的沙哑,像一把生锈的凿子,一下下敲在杜万荣紧绷的神经上。他想张嘴回应,喉咙却被煤尘堵得发疼,只能用尽力气抠着身边的碎石,指甲缝里渗出血也浑然不觉——自打西路军在河西走廊陷入重围,他们见惯了炮火与死亡,却从没想过会在漆黑的煤窑里,等来这样一丝渺茫的生机。 后来他们才知道,喊话的是当地一位叫马有良的窑工。那天马有良本来是来煤窑查看坍塌情况,想捡些没被压坏的工具,却在乱石堆的缝隙里,听见了微弱的喘息声。那会儿国民党军队还在附近搜捕西路军战士,马有良心里也犯怵,可当他看见那丝亮光下,杜万荣他们干裂的嘴唇和满是血污的手,终究没忍心转身离开。 马有良没敢声张,悄悄回家拿了铁锹和水壶,趁着夜色一点点刨开堵塞窑口的碎石。煤窑里空间狭小,稍不留神就会引发二次坍塌,他只能跪着用手扒拉,手心磨出了血泡也顾不上。杜万荣和战友们在里面也没闲着,他们顺着亮光的方向清理碎石,四个人的呼吸声、铁锹撞击石头的声音,在寂静的夜里格外清晰,每一秒都像在跟死神赛跑。 折腾了大半夜,窑口终于被刨开一个能容人进出的洞口。马有良把水壶递进去,看着杜万荣他们咕咚咕咚喝水的样子,才松了口气说:“先别出声,我家就在附近,等天亮了再想办法送你们走。”那会儿谁也没想到,就是这个普通窑工的一句话,成了杜万荣四人活下去的希望。 后来才知道,马有良早就听说过西路军的事——这支队伍路过当地时,不仅不抢老百姓的东西,还帮着村民修水渠,老百姓都知道这是“为穷人打仗的队伍”。也正因如此,马有良才敢冒着风险救他们。他把杜万荣四人藏在自家地窖里,每天趁着给地里送水的机会,偷偷带干粮和水下去,还特意嘱咐家人“别对外人提半个字”。 可没过几天,村里就来了国民党的搜捕队,挨家挨户查问有没有藏“红军”。马有良急得满头汗,连夜把杜万荣他们转移到了村外的一座破庙里,自己则留在家里应付搜捕队。面对盘问,马有良一口咬定“没见过红军”,搜捕队的人翻遍了院子也没找到线索,只能骂骂咧咧地走了。 就这样躲了半个多月,等搜捕的风声稍微松了些,马有良又托一位跑运输的亲戚,给杜万荣他们弄来了百姓的衣服和通行证,趁着天没亮,把他们送上了去陕北的路。分别时,杜万荣紧紧握着马有良的手,想留下些什么当信物,马有良却摆了摆手说:“你们为老百姓打仗,我救你们是应该的,只要你们能安全回到队伍,比啥都强。” 后来杜万荣重新归队,多次跟战友说起这段经历,总说“要是没有马有良,我们四个早就埋在煤窑里了”。而这位普通的窑工,也从没跟外人提过自己救过西路军战士的事,直到多年后,当地党史部门整理资料时,才从杜万荣的回忆录里,发现了这段尘封的往事。 其实在西路军征战河西的那段岁月里,像马有良这样的老百姓还有很多。他们或许不懂什么大道理,却凭着“红军是好人”的朴素认知,冒着生命危险给战士们送粮食、指路线、藏伤员。正是这些来自百姓的微光,汇聚成了西路军战士绝境中不放弃的勇气,也让我们看到,真正的胜利从来不是孤军奋战,而是军民同心筑起的铜墙铁壁。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