秸秆全面禁烧到部分松绑,政策转向背后有何考量? 一、秸秆之困:从“燃料”到“包

吉祥又如意 2025-10-26 10:48:44

秸秆全面禁烧到部分松绑,政策转向背后有何考量? 一、秸秆之困:从“燃料”到“包袱”的演变与治理难题 “以前秸秆是宝贝,做饭烧火、喂牛垫圈都离不开,根本不够用。”河北农户李建国的话,道出了秸秆角色的时代变迁。在粮食产量低、生活能源匮乏的年代,秸秆作为核心生活资料被充分消耗,自然不存在焚烧难题。而随着农业机械化普及,粮食产量大幅提升,秸秆产量也同步增长;加之电气化、燃气化走进农村,柴火灶逐渐退出生活,每年超八亿吨的秸秆从“必需品”变成了没地方搁的“累赘”。 当“堆着占地方、拉走要花钱”,焚烧就成了农民眼中最省事的处理方式。这种方式确实有农耕实践支撑:一把火能快速杀死土壤表面的害虫、虫卵和草籽,减少次年农药投入,燃烧后的草木灰还是天然钾肥,能为作物补充养分。但在人口密集、环境承载压力增大的当下,焚烧的危害也愈发突出:浓烟中的PM2.5会加剧区域性雾霾,秋冬季节常引发能见度骤降,威胁交通出行安全,烟雾中的有害物质还会刺激呼吸道,影响老人、儿童等敏感人群健康。 基于环境考量,全域禁烧政策应运而生,《大气污染防治法》更是明确了禁止焚烧的法律底线。但“一刀切”的管控很快暴露出弊端:北方冬季寒冷,秸秆若未经处理直接还田,会导致土壤不实,加重作物冻害;东北秸秆产量大,离田成本高,让本就利润微薄的种植户雪上加霜;南方部分地区因秸秆还田操作不当,残留的病原菌反而加剧病虫害,增加种植投入。执法端也陷入“猫鼠游戏”:干部夜夜巡逻,农民偷偷点火,两边都积怨颇深,治理效果大打折扣。 二、“精准松绑”不是放开,而是更懂农业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精准划定禁烧范围”,标志着治理思路从“硬堵”转向“疏堵结合”。这种“松绑”绝非放松环保要求,而是对农业实际的精准回应,各地的细化措施清晰展现了背后的考量。 湖南沅陵县的规定极具代表性:限烧区内明确“夜间7点至次日早7点禁烧”,遇静稳天气、空气污染或森林火险预警时立即停烧,既承认特定条件下焚烧的高效性,又通过时间、气象等限制把环境影响降到最低。广西南宁则实行分级管控:城区全天候禁烧,污染天气全面禁止,违规者将面临500至2000元罚款,守住了环境敏感区域的底线。吉林等地更贴合北方实际,允许秸秆离田80%后,对剩余残茬适度焚烧,既减少了处理负担,又避免了还田隐患。 这种精准化调整,本质是平衡三大关系:一是环保与民生的关系,既控污染又解农忧;二是统一政策与地域差异的关系,避免“南方经验硬套北方”;三是短期效率与长期发展的关系,在应急处理与资源化利用间找平衡。正如基层干部所言:“以前是‘只说不能烧’,现在是‘说清何时能烧、去哪处理’,农民更愿意配合了。” 三、让秸秆“变废为宝”才是根本解法 政策落地的核心,在于通过技术赋能和市场引导,让秸秆从“包袱”变成“资源”。各地探索的实用路径,正实实在在化解着农民的头疼事。 (一)南北适配的技术方案 南方:循环利用创收益。四川广安建起秸秆收储中心,企业以每斤0.13元的价格收购秸秆,加工成燃料和饲料,农民卖秸秆能挣钱,企业获原料也双赢。部分地区还推广秸秆基料化技术,把稻草加工成食用菌培养基,既消化了秸秆,又延伸了农业产业链。 北方:科学处理降风险。针对秸秆还田病虫害问题,农业专家给出明确方案:还田前撒15-20斤尿素调节碳氮比,再喷施秸秆腐熟剂,既能加速分解,又能杀死病原菌。辽宁部分村镇组织农机合作社收秸秆,就近卖给养牛户,每吨售价300-400元,养殖户也节省了饲料成本。 (二)政策与市场的双重托底 政府的“有形之手”为资源化利用铺路。桃源县为安装秸秆粉碎装置的农机发放补贴,降低农民初装成本;湖北等地由村集体牵头,出仓库、入股金,帮秸秆加工企业找销路,让小作坊成长为年产值千万的企业。市场的“无形之手”则激活了内生动力,生物质发电企业将秸秆打包离田后焚烧发电,并入电网实现清洁供能,让秸秆成为清洁能源的重要原料。 当秸秆能卖钱、能换肥、能发电,农民的态度自然从“要我不烧”变成“我不愿烧”。四川广安农户算了笔账:一亩地秸秆能卖80多元,加上节省的农药、化肥钱,比焚烧更划算,还不用担违规风险。 四、接地气的政策才管用 秸秆治理的转变,给基层治理上了生动一课。过去“一刀切”禁烧,看似力度大,实则因脱离实际导致“管而无效”;如今的精准治理,以“疏”为核心,用技术给方法、用政策给支持、用市场给出路,既守住了环保底线,又赢得了农民认可。 这背后的逻辑很清晰:农业问题的解决,从来不能脱离田间地头的实际。秸秆从“禁烧”到“精准松绑”的转变,正是政策从“管理”向“服务”升级的缩影——唯有读懂农民的真实需求,把好事办在实处,才能实现生态保护与农业发展的双赢。 本文依据今日头条、抖音官方政务及权威媒体账号相关信息创作

0 阅读:0

猜你喜欢

吉祥又如意

吉祥又如意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