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新乡,一对母子卖小麦,3车小麦共100多吨,卖了28万,买家把钱打到他们卡上,一家人很高兴,可高兴劲儿还没过多久,她们却发现自己的银行卡被冻结了!原来他们收到的小麦款竟是涉诈资金,母子俩伤心流泪! 这28万不是数字,是母子俩在太阳底下晒黑的脖子、磨破的手掌换回来的。从播种时弯腰撒种,到收割时连夜守着收割机,每一粒小麦都沾着汗珠子,现在钱进了卡,却成了“烫手山芋”,换谁能不崩溃? 更让人心疼的是,他们没偷没抢,就是老实巴交的农民,想把地里的收成换成养家的钱。可偏偏遇上这种事,银行卡一冻,家里的开销、来年的化肥钱、老人的医药费,全没了着落。哭有什么用?眼泪换不回能花的钱,也解不开银行卡的锁。 有人可能会说,怎么不先核实一下钱的来路?这话听着容易,做起来难。农民卖粮,盼的就是快点拿到现钱,哪有精力去查买家的钱干净不干净?再说了,收粮的贩子常年在市场上跑,谁能想到他递过来的“辛苦钱”,背后藏着这么大的坑? 根据警方公布的案例,每年都有不少普通人因为“不知情收了涉诈资金”被冻卡。就像去年山东有个果农,卖苹果收了15万,结果钱是诈骗来的,银行卡冻了大半年,最后虽然没被追责,但中间的折腾差点让他撑不下去。这些案例都在说,普通人面对这种事,根本没多少防备能力。 最关键的是,他们不该为别人的犯罪“买单”。诈骗犯拿着骗来的钱挥霍,老实人却要为这笔“脏钱”承担后果,这太不公平了。就算最后能证明清白,解冻银行卡也得走流程、等时间,这段日子里,一家人的生活该怎么过? 咱们常说“不能让老实人吃亏”,可到了这种时候,老实人往往最容易受委屈。他们不懂复杂的法律条款,也没能力去追踪资金来源,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的血汗钱被“冻结”,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 希望有关部门能多考虑考虑这些普通人的处境。在打击诈骗的同时,能不能给这些无辜的受害者开辟一条“绿色通道”?比如加快核实速度,尽早解冻他们的必要生活资金,别让他们在承担损失的同时,再遭一次生活的罪。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