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到做外贸的朋友说,即使特朗普从现在开始,把所有对中国加征的关税全部取消,中国外贸企业以后也不会跟美国做生意,至少不会只盯着美国一个市场,而是会尽可能寻找其他替代市场。 5 月 14 日,浙江味老大工贸的车间里机器轰鸣,200 多名工人正加班赶工。前一天《中美日内瓦经贸会谈联合声明》刚发布,这家七成产品销往美国的企业就重启了产线,可市场部经理鲍巧勤心里却藏着别的打算:“就算关税全取消,也不能再把鸡蛋放一个篮子里。” 这样的想法在外贸圈里并不新鲜。浙江临安的电缆企业经理童珍丹对此深有体会。曾经美国市场占公司销售额的一半以上,可关税突增后,同事的业绩从千万美元跌到三四百万,多条生产线直接停摆。那段日子,她和团队连哭的心思都有,却也逼着他们加快了转型的脚步。 现在这家企业在英国、德国、巴西设了代表处,广交会上还签了波兰、葡萄牙的新订单。4 月份的接单数据里,非美市场占比已经冲到 58.9%,距离 70% 的目标越来越近。 童珍丹发现,欧洲客户更看重产品的环保认证,巴西买家在意物流时效,这些新需求反而让企业练出了新本事。河南钢美科技的肖瑞则把目光转回了国内。美国客户取消定制宠物柜订单时,他看着库房里堆得满满的货物,干脆把生产线改造成了适合国内市场的柔性产线。 不到 20 天,四款新型宠物家具就批量生产,还借着短视频直播打开了销路,一个月就接到了百万元订单。企业的选择背后,是看得见的市场变化。前三季度的数据显示,我国对共建 “一带一路” 国家的进出口占比已经达到 51.7%,对非洲、中亚的增速更是超过 15%。 曾经依赖美线的货柜车司机也发现,现在跑中东、东南亚航线的活儿越来越多,收入反而比以前稳了。即便 5 月关税松绑后出现了 “抢运潮”,美西航线运价从 2500 美元飙到 6000 美元,企业们也保持着清醒。 深圳一家医疗器械公司的赵国庆就透露,客户想趁机多备货,但他更关心怎么把欧洲市场的渠道铺得更稳。上海的货代企业也发现,不少订单只是补发库存,长期合同里新增了 “多市场分流” 条款。 外贸人的谨慎不是没有原因。毕竟有过谈判达成共识后又加征关税的先例,90 天的关税暂停期更像个 “缓冲带”。而且大家都清楚,科技领域的限制并未放松,与其被动等待,不如主动布局。 现在的外贸圈里,“两条腿走路” 成了共识。既靠着机电产品、绿色 “新三样” 打开新兴市场,又盯着国内超 60% 的消费贡献率挖潜力。70 万家有进出口实绩的企业,都在学着用多元化的底气对抗不确定性。 关税的起落或许还会反复,但外贸企业的脚步已经转向了更广阔的天地。就像一位港口货代说的,以前盯着美国航线看天吃饭,现在全球航线的货柜都堆满了,心里才真的踏实。你觉得这种市场转型能给企业带来更稳的未来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