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出所料!杨振宁身披国旗,贡献得到了的认可 说起来,杨老这一辈子挺传奇的。早年他和李政道一起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1957年就拿了诺贝尔物理学奖,那时候咱们国家成立还不到十年,科学界还在追赶世界水平,他这个成就,当时可是让无数中国人觉得骄傲。 不过后来他长期在美国发展,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做研究,也有不少人对他有过误解,觉得他是不是不怎么关心祖国了。 可实际上,杨老心里一直记着祖国。1971年中美还没建交,他就赶回来访问,成了最早回国的华裔科学家之一,还积极推动中美学术交流,给咱们国家提建议,说要重视基础科学研究。 到了2003年,他干脆放弃美国优渥的生活,全职回到清华园。那时候他都82岁了,还坚持给本科生上《普通物理》课,一点架子都没有。 他自己捐了100万美元,还募集了1500多万美元,在清华办了高等研究院,拉来不少国际上的顶尖学者,就为了帮咱们国家培养科研人才。 在他的推动下,清华物理系的国际排名从一百名开外冲到了全球前二十,培养出好多量子物理、粒子物理领域的青年才俊,现在这些人都成了咱们国家科研的顶梁柱。 2016年有人提议花2000多亿建“超大对撞机”,杨老直接站出来反对,不是不支持科研,是觉得钱得花在刀刃上,国家当时更需要把资金投入到基础研究和人才培养上,、。 后来证明他说得对,省下来的钱建了好几个国家级物理实验室,帮了不少年轻人。 2015年他还放弃了美国国籍,说“身体里循环着的是中华文化的血液”,2002年80岁生日时,他还感慨“清华园是我幼年成长的地方,我一生走了一个大圆,起点就是终点”,这份对故土的感情,特别真挚。 10月24日那天,八宝山殡仪馆的告别仪式上,答案终于揭晓了——杨老的棺椁上覆盖着五星红旗。看到这一幕,大家心里都明白了,这就是国家对他一辈子贡献的高度认可。 现场来吊唁的人特别多,排了好长的队,有清华的学生、校友,还有不少普通市民和学界的人,氛围特别严肃安静。 杨老的遗孀翁帆女士也特别用心,提前准备了《杨振宁先生生平》,发给排队的人,让大家能更清楚地了解杨老的成就。 她全程都很哀伤,脸都有些浮肿,肯定是哭了很久。之前杨老病重的时候,也是翁帆一直守在病床前,杨老听力不好,她就用小白板写字跟他沟通,杨老的好友葛墨林、何祚麻院士都夸她照顾得好。 后来听说,杨老火化后,骨灰安葬在了“两弹一星”元勋邓稼先先生的墓旁。他俩是从小一起长大的好朋友,感情比兄弟还深,现在能在地下相伴,也算是圆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同途”的情谊。 以前还有人质疑杨老早年留美,晚年才回国,是不是太晚了。可看看他做的这些事,放弃国外的好日子回来教书育人、建研究院、培养人才,哪一件不是实实在在为祖国好? “国旗加身”这个待遇,他完全配得上,这不仅是对他个人的认可,更是国家对科学精神的尊重,也正式确立了他“中国现代科学体系奠基者”“中外科学文化桥梁”的地位。 杨老虽然走了,但他留下的东西太多了。他“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的理念,理性务实的科研态度,还有对年轻人的“传帮带”精神,都会成为咱们国家科研领域的精神财富,激励更多人投身基础科学研究。 其实,杨老的故事也告诉我们,真正的爱国不是靠喊口号,而是用实际行动为祖国做事。他用一辈子证明了自己对祖国的深情,也赢得了国家和人民的认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