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运20飞不过去,那就飞歼20过去,反正总得飞一个。有人问,为啥接志愿军烈士回家,必须用歼20和运20? 2025年9月12日,空军运-20“鲲鹏”大型运输机搭载第十二批30位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从韩国仁川国际机场起飞归国。当专机进入我国领空后,4架歼-20“威龙”战斗机随即升空实施伴飞护航,并以编队通场的最高礼仪致敬英烈, 75年前,中国人民志愿军肩负“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使命跨过鸭绿江时,我国航空工业尚处起步阶段,空军力量极为薄弱。 当时志愿军空军主力机型为活塞式战斗机,与敌方装备的喷气式战机存在代际差距,在制空权争夺中始终处于劣势。 先烈们正是在这样的装备差距下,以“钢少气多”的意志与敌人浴血奋战,用生命捍卫了国家主权。 75年后,我国已建成自主完备的航空工业体系,歼-20与运-20成为空军战略投送与制空作战的核心装备。 以“双20”组合执行接迎任务,本质是向先烈传递“山河无恙、国力强盛”的时代答卷——如今的中国不仅拥有守护英烈英灵的能力,更具备维护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的绝对实力,实现了从“被动防御”到“主动守护”的历史性跨越。 歼-20与运-20的配置选择,既契合任务的功能需求,更彰显了我国航空工业的顶尖水平。 运-20作为我国自主研发的大型军用运输机,最大航程超7800公里,中韩航线往返无需空中加油,其货舱搭载的恒温恒湿环境控制系统,可确保烈士遗骸在运输全程处于稳定保存状态,从技术层面保障了仪式的庄重性。 作为第五代隐身战斗机,歼-20具备超音速巡航(1.8马赫)、超机动能力与先进航电系统,最大航程达4500公里,作战半径覆盖东北亚核心区域。 4架歼-20组成的护航编队,不仅构建了绝对安全的空中防护网,更以装备实力印证了我国国防工业的自主化突破——从早期引进发动机到如今WS-15国产发动机的列装,歼-20的发展轨迹正是我国军事技术自主创新的缩影。 这种“运输保障+制空防护”的组合模式,既满足了遗骸归国的任务需求,又完成了国防实力的非显性展示。 抗美援朝战争作为冷战初期维护亚洲和平的关键战役,奠定了我国大国地位的基石。当前以“双20”高规格接迎烈士遗骸,既是对历史正义的坚守,更是一种兼具情感温度与战略内涵的仪式外交。 从2014年首次接迎至今,我国已通过12批次遗骸交接,构建起中韩国防与外交领域的常态化沟通机制,为双边关系注入情感信任基础。 针对“资源浪费”的片面认知,需从仪式价值与教育功能双重维度厘清。接迎志愿军烈士遗骸绝非单纯的运输任务,而是国家层面的历史记忆传承仪式。 “双20”的参与,将“尊崇英烈”的价值理念具象化,使民众在视觉冲击中深化对“家国情怀”的认知。这种仪式带来的精神凝聚力,是物质成本无法衡量的无形资产。 从国防教育视角看,该仪式构建了“沉浸式”教育场景。通过媒体对运-20、歼-20技术参数的解读,以及飞行员“请先烈听威龙呼啸”的致敬话语,民众得以直观感知国防发展成就,实现“爱国情怀”与“国防认知”的同步提升。 数据显示,每次烈士归国仪式后,青少年对国防知识的关注度均呈数倍增长,印证了仪式的教育赋能效应。 以歼-20护航、运-20执飞的方式接迎志愿军烈士遗骸,是历史传承、军事实力与国家形象的三重表达。 这一仪式既告慰了“最可爱的人”,证明“钢多气盈骨更硬”的时代已然到来;更以具象化的方式凝聚民族精神,向世界传递中国维护和平、尊崇英烈的坚定立场。铭记英烈、传承精神,既是对历史的敬畏,更是对未来的赋能。 总之,用歼20和运20接志愿军烈士回家,这是一种必然的选择,它体现了国家对烈士的敬重,展示了我国的军事力量和国际形象,也传承了我们的民族精神。我们应该为祖国的强大而感到自豪,同时也要铭记历史,缅怀先烈,让他们的精神永远激励我们前进。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