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再次加强了禁运,这次连封装设备都不允许出口。可谁都没想到的是,中国厂商早已在

栗頿聊 2025-10-25 17:46:56

荷兰再次加强了禁运,这次连封装设备都不允许出口。可谁都没想到的是,中国厂商早已在暗中铺设好了前进的道路。   其实这事儿早有苗头,美国从2019年就开始推动限制,2022年连DUV光刻机都管起来了,荷兰当时也第一次限制了封装设备出口,国内厂商那时候就没抱着“靠进口”的念头,转头就扎进了研发里。   就说北方华创,这家企业从2012年就开始啃硬骨头,先从基础设备做起积累技术,等碳化硅成了新能源汽车的刚需,它早就拿出了成熟的设备。   现在他们的碳化硅设备良品率能稳定在98%,做100个产品98个合格,比不少国外设备还靠谱,国内一半的市场都是它的。   不只是北方华创,拓荆科技的混合键合设备、华海清科的研磨设备,还有中科飞测的检测设备,都在各自领域突破了国外垄断,中科飞测的设备甚至能覆盖七成市场需求。   更难得的是,不光核心设备能造,连配套的“小零件”也跟上了。   富创精密做的匀气盘、静电卡盘,以前全靠进口,现在国内量产规模排前三;南大光电的光刻胶能满足中高端封装需求,从设备到材料再到零部件,形成了完整的链条,就像盖房子不光能造大梁,连螺丝钉都能自己生产。   这背后少不了下游企业的给力支持。长电科技2020年就把研发投入提了三成,联合华海清科攻关键合机,花两年时间调试,最后机器故障率比进口的还低2%。   格力更直接,取消了进口订单,给国内厂商下了21.8亿的大单,设备还比计划提前四个月投产。中芯国际、比亚迪这些龙头也都主动用国产设备,给了厂家实战验证的机会。   政策和市场也在推一把,工信部搭起产学研平台,科创板企业每赚100块就有16块3投研发,累计专利超4000项,新能源汽车的需求更是逼着产业链加速升级。   所以荷兰这次禁运,效果压根没达到预期。ASML自己预估2025年在华销售额要下滑24%,可咱们的芯片设备出口反而首次突破万亿人民币,中东、东南亚客户都主动来下单。   更有意思的是,荷兰自己先慌了,欧洲车企依赖中国的封装产能,宝马的芯片库存只够撑六周,一年得少产120万辆车,损失220亿欧元,飞利浦这些企业只能反过来求合作。   这事儿其实特能说明问题,“进口才可靠”的老观念早该改了。   国外的技术封锁看似是阻碍,反倒成了咱们产业升级的催化剂。中国厂商靠多年的默默投入,把命运握在了自己手里,从依赖进口到能往外出口,靠的全是实干。   说到底,现在的产业链早就绑在一起了,想靠禁运搞垄断,最后只会反噬自己。自主创新从来不是一句空话,而是关键时刻不被卡脖子的底气。   你说,这样的“中国智造”,是不是越看越让人踏实?

0 阅读:55

猜你喜欢

栗頿聊

栗頿聊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