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今天看到的地理样貌,都离不开喜马拉雅的塑造。 作为地球上最高大的山脉,它首先挡住了南亚、东亚两大季风的路径。原本可能一路北上的湿润气流,撞上山脉后被迫抬升,在南坡形成大量降雨——这不仅让印度东北部成为全球降雨最充沛的地区之一,更在山脉周边孕育出庞大的水系:长江、黄河、恒河、湄公河等亚洲主要河流,源头都指向这里,形成了“亚洲水塔”。 这些河流千百年来冲刷土地,又塑造出长江中下游平原、恒河平原等肥沃地带,直接影响了今天亚洲的农业分布与人口聚居格局。 同时,山脉的持续隆升,还改变了大气环流。它削弱了原本环绕地球的西风带,让其分成南北两支,北支气流携带的干冷空气影响中亚,造就了塔克拉玛干等大型沙漠; 南支气流则带来湿润水汽,让我国西南地区形成独特的亚热带季风气候,既有云南的热带雨林,也有四川的湿润盆地。 更关键的是,山脉的化学风化作用至今仍在影响地理环境:雨水溶解二氧化碳后腐蚀岩石,将碳元素固定进地层,不仅调节着大气成分,风化产生的泥沙还会随河流沉积,不断填充下游平原与河口三角洲。 让这些区域的陆地面积缓慢扩张,我们今天看到的长三角、恒河三角洲的富庶地貌,背后也有喜马拉雅山脉的“功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