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运20飞不过去,那就飞歼20过去,反正总得飞一个。有人问,为啥接志愿军烈士回

波览历史 2025-10-25 13:55:11

如果运20飞不过去,那就飞歼20过去,反正总得飞一个。有人问,为啥接志愿军烈士回家,必须用歼20和运20?接咱们最能打、最嚣张的前辈回家,当然要用最能打的、最嚣张的方式来接运。   歼20编队以静默姿态掠过天际,运20专机穿过“水门”缓缓降落,当志愿军烈士遗骸被缓缓抬下机舱,每一个见证者都懂。   这不是普通的飞行任务,而是用今日最强空中力量,迎接当年最勇战士回家。   1950年冬,首批志愿军跨过鸭绿江时,天空是敌人的战场。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坐拥上千架战机,飞行员多是参加过二战的老手,飞行时长普遍超过1000小时。   而年轻的志愿军空军刚组建不久,战机不足两百架,不少飞行员刚学会起降就驾机迎敌,飞行时长甚至不如对手的零头。   1951年1月的首次空战中,大队长李汉带着6架米格-15直冲美机群,没有空战经验的他们凭着陆地拼刺刀的勇气,硬生生击伤敌机,揭开了空战之“谜”。   那些日子里,美军战机在补给线上空肆意轰炸,志愿军战士“赤脚在雪里行军”,物资运抵前线前损耗近半,制空权的缺失成了最痛的遗憾。   七十年后,当运20带着英烈遗骸穿越云层,机舱里的恒温环境成了最温柔的告慰。   这款被称为“鲲鹏”的运输机不用中途落地加油,就能轻松完成中韩往返,宽敞的货舱让棺椁始终保持平稳。   当年连小型运输机都依赖进口,如今它不仅能接英烈回家,还能远赴海外执行人道主义救援,把中国力量送到需要的地方。   机舱内覆盖的每一面国旗都曾在天安门广场升起,机组人员擦拭棺椁时的军礼,与广播里“祖国不会忘记你们”的致敬,让这趟飞行充满了仪式感。   歼20的护航,是对那段艰难岁月最有力的回应。四架战机保持隐身巡航,用“凯旋”呼号完成空中守护,这种安排里藏着对历史的注解。   当年王海大队靠着“反复冲击敌阵”的战法,在80多次空战中击落击伤29架敌机,创下5比0的辉煌战绩;如今歼20用全球顶尖的隐身技术护航,用无声的威慑宣告“无人敢扰”。   有网友翻出老照片,当年飞行员靠目视搜索敌机,如今的歼20能在超视距外掌控战场,这种技术代差的背后,是国家实力的跨越式成长。   从2014年首次迎回英烈开始,归乡之路的装备升级轨迹清晰可见。   最初用的是引进的运输机,2020年起运20正式接手,2022年歼20加入护航,到2025年形成固定的“双20”编队模式。   十二批共1011位英烈的归乡路,刚好映照着中国空军从“边打边练”到“世界顶尖”的发展历程。   每一次机型迭代都不是简单的替换,而是对英烈承诺的兑现:当年你们用血肉守护的家园,如今我们用重器筑牢屏障。   截至2025年,已有28位归乡烈士通过DNA比对找到亲人,科技与温情的结合,让双20的飞行更有分量。   而英烈的精神从不只属于一国,今天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75周年纪念日,朝鲜劳动党总书记金正恩参谒桧仓郡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在毛岸英烈士墓前献花,现场奏响中朝两国国歌。   这座依山而建的陵园有240级台阶,象征着240万参战志愿军官兵,墓旁的东北黑松是当年从中国移植的,如今已郁郁葱葱。   朝鲜群众常年自发前来祭扫,与国内沈阳的迎接仪式遥相呼应,证明用鲜血凝成的友谊从未褪色,英烈们用生命守护的和平,正在被两国共同延续。   沈阳作为志愿军出发的地方,迎接仪式里藏着最深的敬意。从机场到烈士陵园的路上,3500面国旗迎风招展,警车开道确保没有车辆从英烈遗骸上方驶过,户外大屏上“山川同念”的标语格外醒目。   提前一天,三百多名志愿者就把烈士陵园清扫干净,连墓碑缝隙里的尘土都没放过。当年从这里出发的26万勇士,如今以这样的方式回家,起点与终点的呼应,让这段历史有了完整的闭环。   黄继光英雄连的官兵到场迎接,老战士们望着棺椁落泪的身影,让双20的硬核护航多了柔软的情感支撑。   双20的研发团队里,年轻的身影正在续写传奇。运20的设计师中不乏90后,歼20的技术骨干平均年龄不到四十岁,他们接过前辈的接力棒,用科技筑牢国防。   就像朝鲜新发现的志愿军纪念塔上,那些牺牲的战士平均年龄只有二十五岁,最小的才十九岁。   当年的年轻人用热血卫国,如今的年轻人用智慧强军,双20的每一次起飞,都是两代年轻人的精神对话,是“保家卫国”四个字的代代相传。   当歼20的轰鸣声渐渐远去,运20的舱门缓缓关闭,留在人们心中的不仅是大国重器的震撼,更是对英雄的永恒铭记。   那些曾在战场上浴血的勇士,如今在最强战机的护送下安息,这便是对他们最好的告慰。  

0 阅读:2

猜你喜欢

波览历史

波览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