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亿中国人养不起高速?8年亏空6万亿,美国高速免费却能盈利。美国的高速随便上,不收费,最后还能盈利,可中国的高速要收费,反而还亏欠,8年时间足足有6万亿的亏空,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中国的高速建设其实有着几十年的历史,但早期的模式决定了今天的困境。上世纪80年代,沪嘉高速开始建设,那时候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初期,经济刚刚起步,区域发展不平衡,交通落后严重。 为了快速铺开高速路,中国采取了“贷款修路、收费还贷”的模式,也就是先借钱修路,然后靠收费回笼资金。 这个思路听起来挺合理,但问题在于,整个模式本质上是高杠杆运作:截至2014年底,全国高速建设投资中,债务性资金占到了70.1%,而其中94.5%几乎全是银行贷款。 这意味着,只要还不上贷款,整个高速系统就会陷入财务困境。换句话说,中国的高速从一开始,就背着巨额债务“出生”。 而中国高速亏钱的原因,不仅仅是贷款多,还有建设成本高。你想啊,中国地大物博,地形复杂。平原地区还好说,但一旦进入山区、高山、丘陵,造价立刻翻倍。奉建高速的造价接近3亿人民币每公里,而像川藏线、滇藏线这样的山区路段,更是花钱如流水。 山区道路不仅造价高,施工难度大,还要考虑桥梁、隧道、排水、抗震等各种因素。等这些路建成了,短期内收益根本覆盖不了投入,加上地广人稀的路段,车辆通行量本身就有限,钱自然就不够花。 再看看高速运营的账本。以2021年为例,全国高速通行费收入是6630.5亿,但总支出却高达1.29万亿。 大家想象一下,这就好比你一个月挣1000块,结果花了2000块,其中80%还不是用来生活,而是用来还信用卡账单。这其中绝大部分钱都用于还本付息,剩下的养护、管理、服务设施维护,再加上人工、物资和燃油成本,形成了巨额亏空。 你可能会问,这不就是“建得越快,亏得越惨”的典型例子吗?没错,中国高速在过去几十年里,更多是为了拉动经济和带动区域发展,而不是为了短期盈利。它的价值在于战略意义——拉通经济圈、带动物流、促进旅游和产业发展——而不是单纯的账面利润。 这就不得不把目光放到美国了。美国的高速公路体系,完全是另一种模式。早在20世纪50年代,美国就开始修建州际公路系统,当时政府意识到,高速不仅是交通工具,更是国家安全、经济和战略布局的一部分。 但美国没有选择借钱铺路,而是通过联邦公路信托基金筹集资金,主要依靠燃油税,也就是每升汽油、柴油的一部分钱专门用于修路和养路。 法律上,美国甚至规定禁止通过贷款建设高速,意图让每条路从一开始就不依赖债务。这样一来,成本被严格控制,同时资金来源稳定,长期来看,每条高速的收益能覆盖建设和维护费用,甚至还能盈利。 中美高速差异的背后,其实是发展阶段不同造成的。中国在上世纪80年代到21世纪初,急于拉动经济、缩小地区差距,所以选择了高负债、高风险模式。借钱铺路,哪怕短期内账面亏损,也能迅速形成一个覆盖全国的高速网络,带动城市群和产业集群的发展。 美国则是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工业化、城市化已经基本完成,国家有充足的税收和积累资金,没有必要用高杠杆去铺路。 他们修高速是慢工出细活,保证建设成本低,资金回收稳,最终实现长期盈利。这也是为什么美国高速能“免费开、照样赚钱”,而中国高速必须收费却依然亏空。 而这种模式差异,也让很多人容易产生误解:认为中国高速亏损就是“养不起”,甚至拿“14亿人养不起高速”来做标题噱头。实际上,这是对中国高速战略定位的一种曲解。高速的价值不仅仅是赚钱,它带来的经济、社会、区域发展的效益远远超过账面数字。 比如京沪高速、京港澳高速、沪昆高速,沿线城市的物流、制造业、旅游业、房地产都有显著提升。高速网络的完善,使得经济活动更加高效,也为中国的城镇化和产业布局提供了坚实支撑。短期亏损,是快速发展阶段的“必然现象”,而不是财政能力不足。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问题不存在。随着网络逐渐完善,建设高峰过去,维护和运营成本成为新的压力。通行费收入与总支出的差距,提醒我们高速建设不能一味依赖债务融资,需要探索更加可持续的运营模式。 例如,更多地方开始引入PPP模式(公私合营)、差异化收费、智能化管理和养护技术,减少运营成本,提高通行效率。这些措施有望缓解长期亏损,同时保持高速网络的战略价值。

夏风
中国高速收费全给员工发天价工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