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为什么心慌呢?因为马六甲海峡过路费多半是中国缴纳,而他向美国缴的保护费,也是我们间接支付!现在我们自开通航线,他不慌吗? 先得说清楚,这“过路费”其实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买路钱。马六甲海峡是天然水道,按国际规矩不能直接收通行费,但新加坡早把这儿变成了“服务费收割机”。中国大概70%的进口石油都得从这儿过,每年数以万计的货轮来来往往,哪能离得开港口服务?船舶要补给淡水、加燃油,船员得靠岸休整,货物需要仓储转运,这些全是明码标价的生意。 就拿一艘大型油轮来说,停港一天的港口费、岸电费就得好几万美元,再加上修船、报关这些杂项,算下来中国船只每年给新加坡贡献的收入,比两条高铁的造价还多。所以说“过路费多半是中国缴纳”,其实是指这些撑起新加坡港口经济的服务费,源头大多来自中国的航运需求。 再说说“间接支付保护费”这事儿。新加坡国土小,安全上一直靠着美国撑腰,樟宜海军基地常年对美军开放,航母想来停靠就来,补给维修一条龙服务。虽说官方叫“场地费”,但本质上就是给美国的“保护费”——2023年美军舰艇在这儿停靠了88舰次,光港口收入就超1.2亿新币,这还没算上新加坡花巨资买美国的爱国者导弹、F-16战斗机这些“人情钱”。 可细想一下,新加坡哪来的钱做这些?还不是靠马六甲海峡的港口生意,而这生意的大头又是中国船只撑起来的。等于中国船只给新加坡送了钱,新加坡转头就用这些钱维系和美国的防务关系,这“间接支付”的链条再明白不过了。 新加坡的日子一直过得挺舒坦,因为马六甲海峡是全球航运的“咽喉”,每天2400万桶油气都从这儿过,中国占了一半的量。 靠着这个独一无二的位置,新加坡把自己做成了东南亚的航运中心、金融中心,港口相关的产业养活了大批人,GDP也一路水涨船高。他们早就习惯了这种“躺着赚钱”的日子,觉得马六甲的地位没人能撼动,毕竟这儿水流平缓、航线短,比绕其他地方省不少成本。 可中国开通新航线这一下,直接戳破了他们的“美梦”。前阵子就有艘中国货轮从宁波出发,不走马六甲,改走北极航线,20天就把新能源汽车送到了英国,比原来的路线省了三成距离、十多天时间。 这条“冰上丝绸之路”可不是闹着玩的,不仅能绕开马六甲的拥挤和海盗风险,还能避开美军掌控的海域,不用再看别人脸色。更关键的是,成本还降了不少,对靠时效吃饭的制造业来说,这简直是天大的好事。 这事儿对新加坡的打击可太大了。要是越来越多的中国货轮改走北极航线,新加坡港口的船只就会越来越少,那些补给、维修、仓储的生意自然就黄了。 收入一降,麻烦就来了:一方面,自己的经济要受影响,毕竟航运是国家的命脉;另一方面,给美国的“保护费”可能就凑不齐了——要是港口收入少了,既没钱买美国的武器,也没钱维护美军基地的设施,美国对他的“保护”说不定就得打折扣。 更让新加坡慌的是,北极航线还不是唯一的替代选项。中国和缅甸合作的港口、中巴经济走廊的陆路通道,都在慢慢成型,这些路线都能绕开马六甲。 以前新加坡觉得自己握着航运的“钥匙”,各国都得求着他,现在中国直接自己配了好多把新钥匙,他手里的钥匙自然就不值钱了。就像开饭馆的,本来一条街就他一家,生意红火得很,结果突然开了好几家新店,味道好还便宜,老顾客都跑了,能不着急吗? 新加坡之前还嘴硬,说北极航线有安全风险、环境问题,其实就是怕大家都改道。可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这些借口站不住脚——北极航线的通航资格早被国际认可了,而且航程短反而更环保,比马六甲的海盗风险小多了。他们的这些质疑,说到底还是担心自己的既得利益被抢走。 这么一梳理,其中的因果关系就很清楚了:中国的航运需求给新加坡带来了巨额收入,这些收入一部分变成了给美国的“保护费”;现在中国开通了新航线,绕开了马六甲,新加坡的收入要降,给美国的“保护费”没着落,自己的经济命脉也受威胁,自然就慌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