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哈马斯杀了两年还没杀完?举个简单的例子,有一个村庄在举办婚礼,现场有3个人是恐怖分子,美军一枚导弹将3人成功消灭,可恐怖组织间接也获得了几十个新鲜血液…… 说白了,这事儿的关键不是美国的武器不够准,是打击的 “后遗症” 比消灭的敌人更麻烦。 你想啊,婚礼现场那么多人,除了 3 个目标,还有新郎新娘、亲戚邻居,导弹一炸,就算没当场炸死,也可能炸伤家人、毁掉房子。这些幸存者心里能不恨吗?本来跟恐怖组织八竿子打不着,现在亲人没了、家没了,走投无路的时候,恐怖组织的人一过来递吃的、给住的,再说 “这都是美军害的,跟着我们能报仇”,很多人就真的会走进去。 这事儿放在加沙,其实天天都在上演,只不过主角换成了以色列的空袭和哈马斯的招募。加沙那地方被围得跟个大笼子似的,八米高的围墙围着,水电燃料都得看以色列脸色,年轻人找份正经工作比登天还难,大学毕业生写代码一个月最多挣 600 美元,临时工才 300 块不到。本来日子就难,空袭一来更是雪上加霜,房子炸成废墟,家人死的死伤的伤,剩下的人除了绝望就是恨。 哈马斯最懂怎么抓这种心态,他们从不光喊口号,而是真的给 “好处”。要是有人愿意加入,牺牲了能一次性给几万现金,家人每个月还有生活费,孩子上学不花钱,甚至能给一套精装房子。对比一下加沙的日子,这简直是 “高回报” 的选择。有个 18 岁的小伙子叫奥马尔,高中毕业后没工作,哈马斯的人跟他聊了聊 “人生价值”,他就加入了,后来牺牲了,他爸妈当场拿到现金和房钥匙,葬礼上好多年轻人都羡慕得不行。 更揪心的是那些孩子,加沙的哈马斯成员里 80% 都是孤儿,他们从小就看着亲人被炸死,在废墟里长大。有个军事专家说,这些孩子四岁就知道要反抗,觉得活着就得拿枪拼命。以色列炸完哈马斯的头目,看似赢了,可头目一死,立马成了 “英雄”,街道都用他的名字命名,哈马斯趁机招募,报名的人能排成长队。之前哈马斯有个叫阿亚什的炸弹制造者被以色列炸死,当晚就有好多人报名当自杀炸弹袭击者。 就说去年,哈马斯领导人哈尼亚的 3 个儿子和 4 个孙辈都被无人机炸死了,以色列说他们是武装人员,可不管怎么说,7 条人命没了。这事儿在加沙传开后,哈马斯把哈尼亚塑造成 “悲情英雄”,好多年轻人觉得 “连领导人都牺牲了家人,我们更该上”,没过多久就招募了几千新兵。你看,以色列消灭了几个目标,却催生出一大批新对手,这不就是跟那个婚礼的例子一模一样吗? 而且哈马斯不光靠仇恨拉人,还办学校、搞慈善,加沙的好多学校都是他们管的,给贫困家庭发救济粮,登记每家的人口、收入,甚至谁有亲属在以色列工作都记着。老百姓吃着他们的饭、孩子在他们的学校上学,慢慢就觉得哈马斯是 “自己人”。一旦亲人被空袭炸死,哈马斯再过来煽风点火,说 “这都是以色列的错,我们帮你报仇,还能照顾你剩下的家人”,很少有人能顶得住这种诱惑。 有人可能会说,直接精准打击不就行了?可加沙那地方房子挤得密密麻麻,哈马斯的人藏在民房里,导弹一飞过去,就算瞄准的是一个人,也可能波及邻居。之前有个导弹炸恐怖分子,结果把隔壁的一家五口都炸死了,最小的孩子才 18 个月大。这家人的亲戚本来跟哈马斯没关系,可亲人死了,转头就加入了他们的敢死队。 这么一来,因果关系就清清楚楚了:以色列越是打击哈马斯,越容易误伤无辜百姓,这些百姓的亲人就越恨,走投无路之下就越容易被哈马斯招募。哈马斯虽然损失了老成员,却靠着这些新仇旧恨拉来更多新人,成了 “越打越多” 的怪圈。就像泼油救火,看着浇灭了一小块,其实把周围的干柴都引燃了。 所以不是哈马斯有多难杀,是每一次不分青红皂白的打击,都在给它 “输血”。那些被炸死的无辜者,变成了哈马斯最好的 “招募广告”;那些走投无路的年轻人,成了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只要这个 “打击 — 伤亡 — 仇恨 — 招募” 的循环没打破,就算杀了一批哈马斯,用不了多久,新的一批又会冒出来,自然就杀不完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