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马逊突然不讲武德了,开始掀桌子了! 直接揭了所有卖家底裤。 2025年10月13日,亚马逊贴出一封中文通知:从今年10月起,平台每季度把卖家的身份证号,店铺流水和佣金金额等原原本本发给中国税务机关,第一次截稿日是10月31日,要交的是7-9月这三个月的老账。这不是提醒,而是最后通知,卖家连点击同意的按钮都没有,系统直接后台对接。 为什么突然来这一手?说到底,是国家2025年10月1日正式落地的《互联网平台企业涉税信息报送规定》,俗话叫“15号文”。文件要求所有在中国做生意的线上平台,不管老板是哪个国家,都必须把国内卖家的交易数据打包上交,逾期不改罚2万,情节严重可罚到50万甚至停业整顿。亚马逊只是照章办事,却一下把跨境电商最后一层遮羞布扯掉,以前不少卖家靠国内零申报+境外收款两头瞒,现在平台一键同步,税局电脑里立刻出现两份成绩单,一份你自己报的,一份亚马逊报的,两边数字不一样,窗口人员马上打电话请你喝茶。 影响来得又快又狠。 第一,过去小单快跑和能躲就躲的套利模型彻底失效,利润透明得像玻璃杯,再玩小聪明等于主动递上罚款单。 第二,合规成本瞬间抬高,小公司要请会计,做账,补票,原本挣十个点,现在可能只剩三个点,一批铺货型卖家将直接被成本压垮。 第三,行业洗牌加速,大卖早有离岸架构和财务团队,反而趁势低价收购优质链接,市场集中度将迅速提升,草根逆袭的窗口基本关死。 显然亚马逊替税局打工,数据裸奔时代正式开场,想继续吃跨境这碗饭,先得学会照章纳税。 问题跟着来了 第一,如果我把国内公司注销,换成香港主体,是不是就能逃脱报送? 第二,报税后,我的净利润会不会被双重征税,一年白忙? 实际上只要你的实际管理人仍在中国,库存从中国发出,人也在中国办公,光换个注册地救不了场,税局依旧把你判定为中国税收居民,平台照样报送,该交的税一分不少。再说双重征税,目前国家对跨境电商出口实行免退结合,销售环节增值税免征,企业所得税参照小微企业5%优惠税率,个人所得税也有核定征收渠道,只要票据合规,总体税负并不比国内电商高,反倒是以前躲出来的灰色利润,现在得补上企业所得税和股东分红个税,看上去像多交,其实是把该交的还回去,并不会被重复课税。 从平台视角看,亚马逊乐于配合,因为合规能抬高门槛,淘汰低价跟卖,让品牌卖家获得更稳定流量。从税局视角看,数据透明既能堵住漏洞,也能把散落海外的消费税、所得税一点点拉回国内。从卖家视角看,短期疼,长期稳,正规报税才能光明正大贷款,融资和上市,否则一旦上黑名单,连高铁飞机都受限,更别说企业未来。 接下来的剧情不难猜:10月31日第一批数据上交后,税局会拿平台数字和申报数字做批量比对,11月起可能有一波补税通知。2026年起,速卖通Temu,Shein等全量跟进,全行业再无死角。 再往后,个人跨境直播和独立站也可能纳入,想靠“躲”实现财富自由的时代正式落幕。悬念只有一个:你是选择现在就合规,还是等税局敲门再手忙脚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