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开始悄然无息地在做一件事,就是动员。几天前,俄罗斯国防部代表俄罗斯政府向国家杜马提议,就所谓的“动员储备”对联邦法律第53号《关于兵役义务和军事服务法》进行修正案提案。 以前俄罗斯的义务兵有个明确界限,只有政府正式宣布全面动员、部分动员,或是国家进入战时状态时,他们才需要扛枪上战场参与战斗行动。 可这次国防部的新提议,就是要把这个界限彻底抹掉。一旦这新法律真能落地,就算现在这种“特别军事行动”期间——俄罗斯官方没明说进入战时状态,本质上却在持续作战的阶段,也能通过合法途径征召大批年轻人入伍,让原本不用上前线的义务兵直接扛枪去前线。 这背后的信号其实再明显不过,前线的战局根本不等人,它需要的是持续不断的兵力补充,哪管你是自愿签了合同的志愿兵,还是被征召来的义务兵,能顶上缺口就行。 所以现在普京那句“喜欢不喜欢都得忍着,我的美人”的行事逻辑,开始在兵役这件事上实实在在发挥作用——不管个人意愿如何,国家层面的兵力需求摆在那儿,该征召的就得征召。 要知道俄罗斯之前的兵役体系里,义务兵和合同兵的区分一直很清晰。合同兵是拿薪水的职业军人,上前线作战是职责所在;而义务兵大多是服两年兵役的年轻人,主要承担的是日常训练、边防巡逻这类非作战任务,除非到了国家真的面临全面战争的紧急时刻,否则不会被派去前线拼杀。 这种区分既是为了保护刚成年的年轻人,也是为了维持社会稳定——毕竟谁家都不想自家孩子没经过充分训练,就稀里糊涂被派去战场。 可现在国防部要改法律,等于直接打破了这个多年的惯例。为啥非要这么改?答案其实就藏在前线的战报里。虽然俄罗斯官方没明说兵力缺口有多大,但从过去一年多特别军事行动的推进情况来看,战线拉得长,消耗战打得多,原本的合同兵队伍损耗不小,光靠自愿报名的合同兵,已经很难满足前线持续的兵力需求了。 之前俄罗斯也搞过几次局部动员,比如2022年那次征召30万预备役,但那次还是限定在预备役人员范围里,而且多少还照顾到民众的接受度。这次直接动义务兵的主意,连“战时状态”这个前提都省了,说明前线的兵力压力已经到了不得不突破常规的地步。 而且这种法律层面的修改,比临时搞动员更稳妥。临时动员容易引发民众不满,还可能出现征召混乱的情况;而通过修改法律,把征召义务兵上前线变成“合法行为”,后续征召起来名正言顺,执行起来也更顺畅,能稳定地为前线输送兵力。 从俄罗斯国内的反应来看,虽然目前还没出现大规模的反对声音,但民间的担忧已经在悄悄蔓延。很多有适龄子女的家庭,开始担心自家孩子会不会突然被征召。毕竟以前大家心里有底,义务兵不用去前线,现在这法律一改,原本的“安全区”没了,谁都没法踏实。 还有俄罗斯的地方政府,之前面对兵役征召时,主要负责的是预备役人员的统计和动员,现在如果义务兵也被纳入征召范围,工作量和压力都会翻倍,怎么平衡征召需求和民众情绪,对地方官员来说也是个难题。 再往深了说,这个法律修正案一旦通过,对俄罗斯的社会结构也会有影响。义务兵大多是18到27岁的年轻人,这个群体正是上学、刚入社会的关键阶段,大量征召他们上前线,不仅会影响劳动力市场,还可能导致教育、就业等领域出现短期的断层。 而且如果后续出现较大规模的伤亡,很可能会引发民众对特别军事行动的质疑,毕竟义务兵和合同兵不同,他们不是自愿选择作战,一旦牺牲,家属的情绪更容易激化,这对俄罗斯国内的稳定可不是件小事。 俄罗斯国防部显然也考虑到了这些潜在问题,所以这次提案才走得“悄然无息”,没有大张旗鼓地宣传,而是通过正常的立法程序推进,尽量减少社会层面的震动。 但不管过程多低调,这个法律修正案的本质,都是为了给前线输送更多兵力。从特别军事行动开始到现在,俄罗斯一直在调整兵力补充策略,从最初依赖合同兵,到后来征召预备役,再到现在动义务兵的主意,每一步调整都对应着前线不断变化的需求。 现在就看国家杜马那边的态度了,毕竟这个法案需要经过杜马的审议才能通过。不过从目前俄罗斯政府和军方的协同程度来看,只要国防部坚持推动,法案通过的可能性不小。 一旦通过,俄罗斯就能快速扩充军队规模,义务兵的加入会让前线的兵力得到补充,或许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当前战线的僵持局面。但同时,这也意味着俄罗斯要承担更大的社会压力和潜在风险,毕竟把大量非职业军人派去前线,不仅考验军队的训练能力,更考验整个社会的承受能力。 说到底,俄罗斯这次要改兵役法,不是拍脑袋的决定,而是被前线的现实需求推着走的选择。“特别军事行动”打了这么久,早就不是最初设想的“快速推进”,而是变成了旷日持久的消耗战,兵力成了最关键的资源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