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现在阻碍两岸统一的最大绊脚石,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不就是赖清德那伙人嘛?天天高喊“台湾主体性”,各种花式暗戳戳地搞“台独”。但如果你真这么想,那就太天真了,真正拖慢统一进程的,往往不是那些明着反对的人,而是那些嘴上说着“支持统一”,结果一到关键时刻就开始犹犹豫豫、遮遮掩掩的“假统派”。他们不像敌人那样正面交锋,而是像一针缓慢起效的麻醉剂,让人觉得一切都在稳步推进,实际上却在原地打转。 先别急着反驳,我们来扒一扒这帮“统派”的隐藏套路。 表面上他们口口声声说要“两岸一家亲”,但却还是摆出一副“我们比谁都想统一”的姿态,真到关键议题时,却反而没有后续了。 比如主权怎么处理、政治制度怎么衔接,他们立马开始打太极——能糊弄就糊弄,能拖就拖,表面和平往来、经济合作、文化交流一大堆。 这看起来是热热闹闹的没错,结果呢?一碰到政治问题就全体哑火,谁也不愿意先开口,就等着别人给个合适的递枕头了。 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国民党,别忘了,他们可是一手捧着“九二共识”牌在两岸关系里走了这么多年,但摇摆不定的态度,仍旧让人恼火。 就比如马英九上台那会儿,直航恢复、陆客爆增、台商回流、农产品出口翻倍,看起来好像统一就差临门一脚,但你细琢磨可就不是这么回事儿了。 要说马英九做的这些,哪一条是真正为政治统一铺路的?说白了,经济上越来越有点“各过各的”味道,甚至赚的都是眼前的钱,谁也不想触那个烫手的政治议题。 而且台湾那边的民意,也早就变得精明得很,一点都不让自己吃了亏。 比如2024年选举,赖清德拿下总统宝座,得票率大约40%。国民党虽然在立法院拿了最多席位52席虽没能过半,但看起来好像“蓝赢绿”,实际上是“谁都没赢”。 岛内民众对所谓“统独路线”,态度那也早就分裂成了一盘散沙。 如果你要真问他们:“想不想统一?” 那大多数人会回一句:“先别提这个,生活过好再说。”压根儿就觉得这方面问题对他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而这就是现实。 说到这里就有些人可能会反驳了,经济合作不也是统一的起点吗?这听起来是挺有道理的,但其实这就是“战略麻醉剂”的毒点。 因为经济越繁荣、交流越频繁,越容易让人误以为“统一正在路上”。 可真相是什么呢?这种的“甜蜜交流”会让两岸都陷入舒适区,谁都舍不得打破现状,至于统一的紧迫感,早被各种商业合作、观光热潮给冲淡了。 比如在签ECFA的时候,台湾水果免关税、电子零件出货暴涨,看起来一片欣欣向荣,可结果呢?台湾经济确实吃到了红利,但政治上反而更不愿意冒险。 毕竟谁会去动一个能赚钱的现状?这就像有的人知道该减肥,可天天被奶茶和炸鸡围着,嘴上说要控制,手上却停不下来,声称“吃饱了再减肥”是一个意思。 而那些口口声声说“支持统一”的政客,也早就摸清了这一点。 他们知道,大多数选民想要的不是“统一”,而是生活上的“安稳”。 于是他们干脆就顺势而为,把经济牌打得溜溜的,像是什么大陆投资、观光、文化交流样样有,政治问题却一个不碰,这就像“句句有回应但句句都没找落”。 这样一来,两岸关系看起来挺和谐,实际上统一的脚步却越来越虚。 说到底,这些人并不是反对统一,只是他们更害怕“失去掌控感”,对他们来说,统一是件“不急也不亏”的事,而拖得越久他们手里的牌有越多、话语权就越大。 久而久之下来,统一就变成了一句挂在嘴边的“口头禅”,谁都喊却谁都不动。 要说这才是大陆最该警惕的地方,因为我们习惯了盯着“台独势力”,觉得他们是阻碍统一的主力军,但真正让两岸停滞不前的,是那些让人误以为“关系很好”的温水煮青蛙。你以为统一在前方等你,其实脚下一直在原地打滑。 这也就是说统一的路子上,大陆该做的不仅是打击“台独”,还要警惕“假统派”这类拖后腿的角色,对他们不能全信、不能全靠、也不能被表面姿态给骗了。 像是一些经济合作可以有,但必须要有政治推进配套,否则就会陷入“赚钱越多,距离越远”的怪圈,把握好方向才是实现共赢的最佳方案。 就比如要清楚目标,不能让“经贸甜头”取代政治核心,再有就是要深挖岛内真正的民意,而不是被政党包装出来的“表演数据”,而更要警惕的,是那种“温和陷阱”,别让交流变成麻痹剂,从而在“假象”中越陷越深。 毕竟敌人明着来,你还能应战,可要是被人“温柔一刀”,你还笑着感谢,那才是危险,所以两岸统一不是靠“口号”,也不是靠“经济糖衣”。 要想真正的统一,是要敢破、敢推、敢动,否则再多“交流热度”,那都只是虚火。 说白了那真正的对手,不一定会喊着“台独”,有时候反而是那些嘴上喊“统一”、心里却想着“维持现状”的“伪好人”,他们才是和平统一真正的绊脚石。 对此,各位又有什么看法呢?欢迎评论区分享与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