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和美国第5轮关税谈判,很快将在本周六和星期天在马来西亚举行。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临行前,称这次会谈是令人生厌的两天会谈,并威胁如果和中方无法就暂缓或解除稀土管制达成一致,美国将对中国实施包括软件、笔记本电脑以及发动机方面的出口管制,以报复中方的稀土管控。 自2018年贸易战爆发以来,双方关税壁垒层层叠加,美国对中国输美商品平均关税税率维持在18.7%,中国对美反制关税平均税率也达17.2%。 这种“互相伤害”的模式,已让美国国内经济不堪重负——消费者每月因关税多支出186美元,中小企业中38%面临原材料成本上涨,22%被迫缩减生产规模,农业州更因农产品滞销陷入衰退。特朗普政府此时抛出谈判橄榄枝,本质是经济压力与选举诉求的双重驱动。 谈判的直接导火索,是中方近期对稀土出口的严格管制。2025年10月9日,中国商务部与海关总署联合发布新规,明确规范稀土出口流程,军事用途产品被严格限制,民用领域则通过许可证制度加强监管。 这一举措被美方视为“与全世界对抗”,实则是中国对美国芯片禁令、关税加征等单边主义的反制。数据显示,美国对华稀土依赖度极高,其军工、新能源产业超过60%的稀土材料来自中国。中方的管制,直接戳中了美国供应链的“命门”。 面对中方的反制,美国并未选择理性对话,反而祭出“软件脱钩”这一险招。贝森特威胁限制所有含美国软件的商品对华出口,涵盖笔记本电脑、喷气发动机等高科技产品,甚至拉拢G7国家共同行动。但这一招看似凶狠,实则漏洞百出。 美国软件产业若脱离中国市场,短期内损失将超500亿美元,10万就业岗位岌岌可危。更讽刺的是,美国企业如英特尔、微软的供应链早已深度融入中国,强行脱钩只会让自身经济“伤筋动骨”。 美国的“虚张声势”背后,是其谈判策略的混乱,特朗普在公开场合扬言要将对华关税从100%提升至155%,试图以极限施压迫使中方让步,贝森特又暗示若中方在稀土、农产品进口等问题上满足美方诉求,可“阶梯式”降低关税。 这种“边打边谈”的分裂姿态,暴露了美国内部的矛盾——鹰派主张强硬制裁,保守派则担忧经济反噬,而特朗普本人则在选举政治与现实利益间摇摆不定。 相比之下,中方的应对显得从容而坚定。中国始终主张通过对话解决分歧,但反对单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近年来,中国通过RCEP框架深化区域合作,扩大进口、优化营商环境,同时加速推进内循环战略,降低对单一市场的依赖。 对于美方的威胁,中方既未被“关税数字”吓倒,也未因“软件脱钩”动摇,而是坚持“谈则欢迎,打则奉陪”的立场。这种底气,源于中国对自身经济韧性的信心,也源于对全球产业链重构趋势的把握。 这场谈判的结局,或许不会因两天的会谈而彻底改变,但它无疑将成为中美经贸关系的重要转折点。美国若继续沉迷于“制裁-反制”的零和博弈,最终损害的将是自身经济和全球供应链的稳定;而中国若能在维护核心利益的同时,展现更多建设性姿态,或将为破解“脱钩”困局提供新思路。 当贝森特的专机降落在马来西亚时,这场会谈的胜负手或许已不在谈判桌上,而在两国对经济规律与国际责任的认知中。 大家是如何看待美国的“虚张声势”?中方的反制策略又是否有效?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观点。
